第1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解读)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1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解读)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13张PPT)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 1 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解读
一:本章知识结构图
模块 单元目标
集合
常用逻辑用语
一、集合的概念
1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 针对具体问题,能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
3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二、集合的基本关系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三、集合的基本运算
1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能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能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基本关系与基本运算体会图形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四、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1 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分条件的意义,理解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
2 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
3 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
五、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通过已知的数学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六、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1能正确使用存在量词对全称量词命题进行否定。
2能正确使用全称量词对存在量词命题进行否定。
二: 单元目标
三: 课时安排
本章数学约需10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共参考):
1·1 集合的概念 约1课时
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约1课时
1·3集合的基本运算 约2课时
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约2课时
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约2课时
小结 约2课时
四: 课标解读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和工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会使用集合的简洁语言,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积累抽象思维经验和提升数学抽象素养。本章重点考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数学语言十分精确。集合是数学的语言,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部分组成,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会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推理,体会常用逻辑用语在表述数学内容和论证中的作用,提升逻辑推理。学好本章是后续章节学习的基础。
五:本章核心任务
元素与集合 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子集:若对任意x∈A,都有x∈B,则A B(或B A)
真子集:若A B,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则A B(或B A)
相等:若A B,且B A,则A=B
结论:若有限集A中有n(n∈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
集合的基本 运算 并集:A∪B={x|x∈A,或x∈B},A B A∪B=B
交集:A∩B={x|x∈A,且x∈B},A B A∩B=A
补集: UA={x|x∈U,且x A},A B UA UB
1、集合
命题真假 “若p,则q”为真命题 “若p,则q”为假命题
推出关系 由p能推出q,记作p q 由p不能推出q,记作p /q
条件关系 p是q的充分条件 p不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q不是p的必要条件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
如果“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均是真命题,即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p q.此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也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概括地说,如果p 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
全称量词 全称量词命题 全称量词命题
的真假判断
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 “ ”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量词命题.全称量词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 x∈M,p(x) 全真为真,一假为假
4、全称量词与全称量词命题
存在量词 存在量词命题 存在量词命题的真假判断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 ”表示 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量词命题. 存在量词命题“存在M中的元素x,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 x∈M,p(x) 一真为真,全假为假
5、存在量词与存在量词命题
命题的类型 命题的符号表示 命题的否定 的符号表示 命题的否定
的类型
全称量词命题 p: x∈M,p(x) p: x∈M, p(x) 存在量词命题
存在量词命题 p: x∈M,p(x) p: x∈M, p(x) 全称量词命题
6、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六、单元教学建议
集合与逻辑在教材中的定位是预备知识,不应在内容上“深挖洞”。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借助文氏图、数轴等工具提升直观想象的能力,并关注学生在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者之间进行相互转换的能力。要关注学生表达的规范性,思维的严密性。
七、单元学习难点及其突破
教师设计“知识建构活动”、“问题探究活动”,通过问题或问题链,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实现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增加过程体验和经验积累,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可提出类似下面的问题:
活动目标:通过实例能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问题1 ]如何表示方程x2-3x+2=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
[问题2]关于x的方程(x-1)(x-a)=0有几个解 它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如何表示
[问题3]1与{ 1 }是否具有相同的意义
[问题4]能否用列举法来表示无限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