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5.1《法不可违》 (课件50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2.5.1《法不可违》 (课件50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道德与法治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2.5.1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修养:树立遵法守法的道德意识,养成远离违法行为的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正确法治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
责任意识: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遵法、用法,懂得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新知导入
电影《孤注一掷》法律热点解读
2023年,电影《孤注一掷》引发社会热议。该影片取材自上万起真实诈骗案例,作为揭露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全产业链内幕的犯罪电影,影片中提到的参与网络赌博、投资理财、刷单返利等被骗案例不胜枚举,涉及到很多罪名。
诈骗罪
影片讲述人们如何被骗进诈骗团伙、被骗者如何一步步落入诈骗团伙的陷阱、如何求救无果、如何家破人亡,电信网络诈骗这个主线贯穿始终。
诈骗罪的入刑标准为5000元,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金额只要达到3000元就需承担刑事责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达到3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达到50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非法拘役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影片开头,“码农”潘生被诈骗团伙在网上发布的高薪招聘信息吸引,前往境外公司就职,被以欺骗甚至暴力的手段掳掠至犯罪窝点,期间被非法拘禁、打断了腿。除潘生外,还有被骗者因试图向外界传递信息被残忍杀害。犯罪分子的这些行为侵犯了公民基本人权,触犯《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这些处罚说明了什么
给我们什么警示?
·
影片中说到“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诈骗就是“操控人心”的把戏,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在网络上从事购物、交易、资金结算等活动时,保护好个人隐私,不向他人出租、出借银行卡、微信等支付结算工具,不要因一时贪念为他人从事跑分等犯罪行为,切忌心存侥幸。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听、不信、不转账,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一、违法无小事
新知讲解
2023年6月17日,调查组发布通告称,根据国内权威动物专家对提取的当事学生所拍现场照片和视频进行专业辨识,判定异物为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认真调查取证,发布“异物为鸭脖”结论是错误的。
2023江西“鼠头鸭脖”事件
2023年6月1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食堂吃出疑似为“鼠头”的异物。6月3日晚,涉事高校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回应称“异物”为鸭脖,为正常食物。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局长江协学介绍,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反复对比,确认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经认定,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此次事件负主体责任,涉事企业负直接责任,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监管责任。目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吊销涉事食堂食品经营许可证,对涉事企业和法定代表人顶格处罚。
为什么涉事食堂、企业和法定代表人会受到处罚?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因为涉事食堂、企业和法定代表人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或者做了违法的事情。
可以避免。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就可以。
1、法律的作用
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规范作用)
探究与分享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一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探究与分享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镜头二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探究与分享
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镜头三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予以定罪处罚。
这些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上述行为是违法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镜头一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二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三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1)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做了
法律要求做的
没做
法律禁止做的
违法行为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做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分类: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①民事违法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不还别人钱包
不抚养父母
②行政违法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扰乱交通秩序
违规预售商品房
③刑事违法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聚众赌博
故意杀人
案例分享
案例一:张某某在李某某向其提供劳务期间多次通过微信向李某某转款,转账金额从5元—5000元不等。后,张某某以李某某向其借款5000元且拒不归还为由诉至人民法院。经查明,张某某2020年11月21日确向李某某转账5000元。李某某抗辩称,该笔转帐系张某某向其支付的劳务报酬。
案例二:2023年2月22日,济南市天桥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济南市天桥区始祖鸟服饰商行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案,因当事人行为涉嫌构成犯罪,案件已移送公安机关。
案例三:2022年5月14日,被告人万某1和吴某、郭某、徐某、万某2在万某1的家中吸食了少量毒品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和甲基苯丙胺片剂(俗称“麻古”)。2022年8月25日,被告人万某1被抓获归案。2023年1月11日 ,高新区检察院向高新区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万某1犯容留他人吸毒罪。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万某1在其家中容留多人吸食毒品,其行为已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依法判处被告人万某1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判断案例中的违法行为各属于哪一类别?
说说这些违法行为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案例分享
案例一:张某某在李某某向其提供劳务期间多次通过微信向李某某转款,转账金额从5元—5000元不等。后,张某某以李某某向其借款5000元且拒不归还为由诉至人民法院。经查明,张某某2020年11月21日确向李某某转账5000元。李某某抗辩称,该笔转帐系张某某向其支付的劳务报酬。
案例二:2023年2月22日,济南市天桥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济南市天桥区始祖鸟服饰商行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案,因当事人行为涉嫌构成犯罪,案件已移送公安机关。
民事违法
行政违法
案例三:2022年5月14日,被告人万某1和吴某、郭某、徐某、万某2在万某1的家中吸食了少量毒品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和甲基苯丙胺片剂(俗称“麻古”)。2022年8月25日,被告人万某1被抓获归案。2023年1月11日 ,高新区检察院向高新区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万某1犯容留他人吸毒罪。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万某1在其家中容留多人吸食毒品,其行为已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依法判处被告人万某1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刑事违法
3、三种违法行为比较
分类 社会 危害性 触犯法律 受到处罚 处罚机关 实例
区别
相同点
联系
严重
违法行为
一般
违法行为
民事
违法行为
行政
违法行为
刑事
违法行为
轻微
轻微
严重
民事法律法规如:《民法典》
行政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
刑法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
刑法处罚
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
行政机关
欠债不还;不让子女上学
扰乱社会治安;谎报险情
故意杀人;抢劫;吸毒
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若不及时纠正,就会演变为犯罪,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违法行为
犯罪
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
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 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行政违法行为受行政制裁,它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 、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与分享
镜头一
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
镜头二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类似行为的事吗?
有人做过类似行为的事。例如:有的人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有的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有的人在公路、铁路线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车辆投掷物品;等等。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
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
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女子拦住驶离公交车,扰乱公共秩序被拘10天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指:
一类:扰乱公共秩序;
二类:妨害公共安全;
三类: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四类:妨害社会管理。
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
探究与分享
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后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
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
我只收到了一半呀!
他们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出版了我写的书!
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上述行为是违法行为。
镜头一侵犯了人的财产所有权,给他人带来财产上的损失;
镜头二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对他人的人格尊严造成侵害;
镜头三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挫伤了其创作作品的积极性。
2、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购置财产
签订合同
结婚
民法
相关链接
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等。
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种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既要靠道德的约束,又需要法律的保障。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法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认识民事权利与合同
遵纪守法,共建和谐社会
视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遵纪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3、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提高
小王家里饲养的宠物狗经常夜里狂吠,邻居很有意见,多次与小王交涉,小王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现象。”邻居于是报警,说狗叫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小王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小王只想到自己有养狗的权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扰乱了邻居的正常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如休息权)。小王的行为构成了行
政违法。所以公安机关依照给予
治安管理处罚。
课堂练习
1、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有大有小,由于民事违法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小,所以被称为 ( )
A .犯罪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不良行为
B
2、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 ) 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守规则  B.不违法  C.遵纪守法  D.诚实守信
B
3、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B. 违法行为若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C. 凡是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D. 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A
课堂总结
有了阳光才能穿透黑暗迎来光明,有了法律才能受人欺辱不在心慌。违法无小事,让我们一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违法无小事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律的作用
行政违法行为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三种违法行为比较
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2.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修养:树立遵法守法的道德意识,养成远离违法行为的行为习惯。法治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正确法治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责任意识: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遵法、用法,懂得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重点 违法的种类,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影《孤注一掷》法律热点解读2023年,电影《孤注一掷》引发社会热议。该影片取材自上万起真实诈骗案例,作为揭露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全产业链内幕的犯罪电影,影片中提到的参与网络赌博、投资理财、刷单返利等被骗案例不胜枚举,涉及到很多罪名。(PPT呈现)这些处罚说明了什么 给我们什么警示? ·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影片中说到“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诈骗就是“操控人心”的把戏,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在网络上从事购物、交易、资金结算等活动时,保护好个人隐私,不向他人出租、出借银行卡、微信等支付结算工具,不要因一时贪念为他人从事跑分等犯罪行为,切忌心存侥幸。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听、不信、不转账,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观看视频讨论分享 初步知道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听、不信、不转账,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树立法治观念。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案例分享——2023江西“鼠头鸭脖”事件为什么涉事食堂、企业和法定代表人会受到处罚?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因为涉事食堂、企业和法定代表人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或者做了违法的事情。可以避免。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就可以。小结: 1、法律的作用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②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规范作用)探究与分享——认识违法行为类别这些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提示:上述行为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镜头一属于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小结: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没做;法律禁止做的,做了)分类: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①民事违法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②行政违法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③刑事违法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案例分享——犯罪行为案例一:张某某在李某某向其提供劳务期间多次通过微信向李某某转款,转账金额从5元—5000元不等。后,张某某以李某某向其借款5000元且拒不归还为由诉至人民法院。经查明,张某某2020年11月21日确向李某某转账5000元。李某某抗辩称,该笔转帐系张某某向其支付的劳务报酬。案例二:2023年2月22日,济南市天桥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济南市天桥区始祖鸟服饰商行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案,因当事人行为涉嫌构成犯罪,案件已移送公安机关。案例三:2022年5月14日,被告人万某1和吴某、郭某、徐某、万某2在万某1的家中吸食了少量毒品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和甲基苯丙胺片剂(俗称“麻古”)。2022年8月25日,被告人万某1被抓获归案。2023年1月11日 ,高新区检察院向高新区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万某1犯容留他人吸毒罪。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万某1在其家中容留多人吸食毒品,其行为已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依法判处被告人万某1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判断案例中的违法行为各属于哪一类别?说说这些违法行为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 3、三种违法行为比较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 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行政违法行为受行政制裁,它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 、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探究与分享——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分析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类似行为的事吗?提示:有人做过类似行为的事。例如:有的人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有的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有的人在公路、铁路线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车辆投掷物品;等等。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小结:行政违法行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播放视频——女子拦住驶离公交车,扰乱公共秩序被拘10天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指:一类:扰乱公共秩序;二类:妨害公共安全;三类: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四类: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探究与分享——辨析民事违法行为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上述行为是违法行为。镜头一侵犯了人的财产所有权,给他人带来财产上的损失;镜头二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对他人的人格尊严造成侵害;镜头三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挫伤了其创作作品的积极性。小结:2、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关链接——认识民事权利与合同(PPT呈现)播放视频——遵纪守法,共建和谐社会视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提示:遵纪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小结:3、怎样做到遵章守法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拓展提高——讨论小王养狗案例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提示:小王只想到自己有养狗的权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扰乱了邻居的正常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如休息权)。小王的行为构成了行政违法。所以公安机关依照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课堂练习 阅读案例思考交流交流分享 阅读体验思考分享阅读反思 思考交流观看视频 总结提升 自我反思 归纳总结 思考感悟 观看视频 讨论分享 巩固提高 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就可以。理解法律的指引、评价、规范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深刻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违法行为的种类对三种违法行为进行比较,理解三种违法行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白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受行政制裁。帮助学生感受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深入理解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知道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的含义,了解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制定目的。 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理解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理解民事违法行为的内容。知道遵纪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掌握做到遵章守法的要求。 懂得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
课堂小结 有了阳光才能穿透黑暗迎来光明,有了法律才能受人欺辱不在心慌。违法无小事,让我们一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让学生知道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板书 总结本框内容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