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单元 山水之情设计人 学校年级/册次 八年级上册 单元 第三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学情分析】诊断测试任选本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进行诵读,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并分析其写作手法。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一个教学班,共计37名学生)(1)文言梳理:59%的学生可以准确地通读全文,其中40%的学生能结合注释对本文内容进行翻译,但在存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地方,翻译不太顺畅。(2)写作手法:93%的学生在写作手法的分析上,仅能从整体把握,无法从修辞、视角、感官等方面细致琢磨。【教材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山川美景”,选编五篇课文组合成了四课,《三峡》《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是单篇成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多篇成课,体裁上分属于文言文的日记、书信、散文、唐诗。本单元写作主题是“学习描写景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四篇课文,模仿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从而进行自主创作。在观察方法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三峡》《答谢中书书》,梳理景物的选取、观察的角度与特点的聚焦,模仿多方面观察景物的方式。在写作手法上,学生可以从修辞、视角、感官、形态、骈散结合、对偶韵语等角度赏析诗文独特的言语形式。在情景关系上,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了解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融情入景的手法。最后,学生能学以致用,写出自己游历山水的经验,传达抒发自己独特的审美与情思。【核心任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曾走过的山水最终会成为你的情趣、你的气质、你的思想。近期,学校公众号要开设“最美山水”栏目,请大家积极投稿。【课段安排】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五个课段推进:第一课段:学习《唐诗五首》,反复朗读诗歌,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第二课段: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第三课段:体会写景手法,认真品读文章,注意描写顺序,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写出细微处的个性,采用多种修辞方法;第四课段:感悟作者情感,学会融情于景,使景物鲜活起来;第五课段,运用前几节课所学知识写公众号的投稿,并在班级中评选出最佳代表,代表班级投稿。【单元目标】一、语言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2.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3.研读文章,学习《三峡》中的描写顺序、《答谢中书书》中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出细微处的“个性”、《与朱元思书》采用多种修辞手法;4.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二、思维目标1.分析比较文章写景的不同,梳理景物特点,培养对比思维和归纳思维;2.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并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三、价值目标1.以阅读带动写作,学生能运用策略写作,充分认识山川景物对于自身的价值,实现意境和情怀的和谐交融;2.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情景任务】为学校公众号“最美山水”板块进行投稿。投稿要求: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在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单元课时安排】(共11课时)第一课段:二课时“学习《唐诗五首》”第二课段:三课时“理解文章大意”第三课段:二课时“学习写景手法”第四课段:二课时“感悟作者情感”第五课段:二课时“评选投稿作品”教学实施第一课段 学习《唐诗五首》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目标】诵读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律之美;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积累优美诗句。【课堂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了解标题【教师导语】:课题是《唐诗五首》,这五首诗歌都是什么诗体?从结构上看都有什么特点?【预设操作方法】板书“唐诗五首”明确律诗的相关常识。引导学生明确五首诗的特点。【设计意图】温故知新,明确律诗特点。任务二:诵读诗歌【教师导语】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预设操作方法】自由诵读,读准确,读通顺。教师范读,明确节奏。小组合作朗读,理解诗意任务三:一、比读,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教师导语】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诗歌 季节 景物描写 景物特征《野望》《钱塘湖春行》明确:诗歌 季节 景物描写 景物特征《野望》 秋季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清冷、静谧《钱塘湖春行》 春季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开阔动物:生机勃勃植物:欣欣向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教师导语】两首诗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诗歌 集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情感《野望》《钱塘湖春行》明确:诗歌 集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情感《野望》 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徘徊中见苦闷、矛盾的心情怀念古时的隐者(用典),体现出诗人的孤寂与落寞《钱塘湖春行》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了热爱之情;寓情于景,流露出喜悦之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取诗歌中抒发主旨的关键句,初步理解诗歌的主旨。【资料链接】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首联“起”:以叙事为主,要点题并交代人、事、物,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颔联“承”:就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会展开来写,是首联的延续与延伸;颈联“转”:表示诗意转折、变换,会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总之要另辟蹊径或变换角度;尾联“合”:就是全诗的收结,以议论、抒情为主,要点明题旨。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结构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起 扣题,写神话传说。可以想象诗人凭栏远眺,陷入无限沉思。 点题。交代了地点及事由。关塞迢迢,山高路远。此时诗人形单影只,内心感到孤寂。承 延伸。黄鹤已去,徒留白云。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延伸写景。诗人写了乘舟过荆门所见到的景象,他是以移动的视角来写山峦与江水的。转 转写静态的景象--江上美景如画,让人陶醉。合 抒情作结。由景生情--江上暮霭茫茫,不知乡关在何处。陡生无限的乡愁。 呼应首联,总结情感。个人失意在大漠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表达了因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高涨情绪。明确:结构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起 扣题,写神话传说。可以想象诗人凭栏远眺,陷入无限沉思。 点题。交代了地点及事由。关塞迢迢,山高路远。此时诗人形单影只,内心感到孤寂。 点题。交代地点与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楚地。承 延伸。黄鹤已去,徒留白云。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延伸感受。诗人自觉好像“征蓬”,又似“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延伸写景。诗人写了乘舟过荆门所见到的景象,他是以移动的视角来写山峦与江水的。转 转写登楼所见。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 由个人的小心情转写自然大境界: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转写静态的景象--江上美景如画,让人陶醉。合 抒情作结。由景生情--江上暮霭茫茫,不知乡关在何处。陡生无限的乡愁。 呼应首联,总结情感。个人失意在大漠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表达了因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高涨情绪。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只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对自己恋恋不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学习三首律诗。任务四:能力拓展【教师导语】诗人在尾联抒发的情感都是在前面三联,尤其是在颔联与颈联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请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进行赏析,感受景物描写所展现的美好情境,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示例: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该联的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晴空里,可清晰地看见隔水相望的汉阳城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自己抒发在迷蒙暮色中产生的乡愁做了铺垫。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该联的意思是:黄沙茫茫,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一轮圆圆的落日低垂,河水闪耀着粼粼的波光。这幅画面雄奇瑰丽,意境雄浑。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而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汇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该联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这一联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诗人用流动的视角来写景物的变化,勾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其中“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入”字则写活了江水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之景,给人以空间感知流动感,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任务五:完成作业背诵、默写这五首诗。第二课段 理解文章大意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目标】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和韵律,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课堂学习】任务一: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教师过渡语】山水之景是最吸引人心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名篇。读准字音【预设操作方法】每篇文章请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是否有错误。读出节奏【预设操作方法】1.结合书下注释和学习资料了解内容。2.根据内容划分节奏。《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整齐中而有变化: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词语浅显易懂,但用字颇多斟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散淡自然。《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任务二:朗读课文,读出大意1.文言词语积累通假字①略无阙处 “阙” 同 “缺”,意思为: 空隙、缺口②蝉则千转不穷 “转 ”同“啭” ,意思为: 鸟鸣,这里指蝉鸣③窥谷忘反 “反” 同 返 ”,意思为:返回词类活用①每至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下霜②虽乘奔御风: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形容词作名词,奇丽的景色④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⑤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⑥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 隔绝,隔断②绝多生怪柏极(高)③哀转久绝 消失④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绝妙的⑤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清:①回清倒影 清波②清荣峻茂 清澈欲:①夕日欲颓 快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与:③念无与为乐者 和④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直:①直视无碍 直接②争高直指 笔直2.掌握重点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6)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的藻和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柏的影子吧。任务三:完成作业任选一篇文言文,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成现代文。第三课段:研读描写,赏析景物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目标】体会写景手法,认真品读文章,注意描写顺序,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写出细微处的个性,采用多种修辞方法【课堂学习】任务一:研读《三峡》【教师导语】三峡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按照什么顺序体现这个特点的?1.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连绵不断,高峻挺拔)2-3水:夏水:夏水镶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水位高、水势大、水湍急)秋冬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水清,落差大)【小结】采用时间顺序体现景物特点。任务二:研读《短文二篇》【教师导语】请同学们找一找在《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并从具体的描写景物的句子和词语入手,赏析美景。【预设操作方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以下句式:我从——(句或词)发现奇丽之景,它奇在写出了——提示: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赏析动静 声色视听 时空远近 俯仰明确: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从本句来看,“山”,巍峨高耸,直指插云霄。“入云”是实写,也有夸张意味,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山峰的高大。与后文仙都相呼应。写“川”,突出“清”,“见”字表现了水流的清澈 清澈见底。俯仰之间,白云悠悠,群山巍然高耸,流水清澈见底,山川之美,由此可见。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从色彩的角度描写景物。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猿鸟乱鸣”的“乱”字形容猿鸣声和鸟叫声交织在一起;“沉鳞竞跃”的“竞”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游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这两个词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勃勃之感,渲染了热闹欢快的气氛,也反衬出当时环境“雾雾歇日颓”的清幽、宁静。【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生命力。通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教师导语】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赏月,看见了怎么的月色?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析这句话美在何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明确:1.新奇的比喻。以“积水”喻“月光”、以“藻荇”喻“月影”2.奇特的想象。月色皎洁空灵清澈透明、月影疏影摇曳清丽淡雅3.以虚写实。借“积水空明”写月光皎洁、借“藻荇交横”写风吹竹柏4.动静结合。月色为静,而月影为动。任务三:研读《与朱元思书》【教师导语】:吴均说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请阅读二、三自然段,找一找山水“奇”在哪里?“异”在哪里?水之绝在“异”,异在 (词语概括),你看 (原句描述)。 山之绝在“奇”,奇在 (词语概括),你看 (原句描述)。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答案。明确:水——清澈、湍急山——山势高峻、山音生机、山色幽静 教师过渡:山水“独绝,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水静处,清澈透明;水急处,甚箭若奔。析“奇山异水”写法作者怎么写出富春江山水“天下独绝”的,吴均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奇山异水”的呢?学生自由分享点拨:比喻、夸张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视觉、听觉的多感官描写 ……任务四:方法总结根据前三项任务概括总结描写景物的方法。第四课段:感悟作者情感【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感悟作者情感,学会融情于景,使景物鲜活起来。【课堂学习】任务一:诵读,揣摩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1.《三峡》中作者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预设操作方法】先自读课文,再小组内合作探究。明确:三峡的气势首先源自遮天蔽日的连绵群山。有了山的重叠,才有水的迅疾。而夏水正是承接了山的气势,既是承上,又是启下,引出对水的描写。由壮美到秀美,再到凄美结束,文章曲折有致,气脉悠长。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中间两段重点写水,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2.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何作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与上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内容上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岭连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悲寂凄凉的气氛。【教师导语】三峡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预设操作方法】小组内合作探究,根据分析景物得出情感。明确: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任务二:知人论世,体会情感之深【教师导语】《答谢中书书中》作者的笔下,静态之景是那么秀美,动态之景是那么自由而充满生机。自由其实是由自,动物们由着本性想叫就叫,想跳就跳,真实自在。难怪梁武帝要他再出来做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以此表明自己的心迹。【知人论世】《康熙字典》说,“仙者,人还入山也”。陶弘景因何迁入山中 陶弘景出生到辞官之前的30多年时间,就换了三个朝代,有11帝先后登场,其中仅仅有4帝算是善终,余者均死于非命。王室内部血腥屠杀。宋明帝将孝武帝诸子全部处死,齐明帝则尽杀高帝、武帝子,设立典签严密监控诸王行动,以至于“无签帅之命,王欲忍渴半日”。提问: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概括 【明确】欲界。欲界以贪欲为本性。欲界众生贪权,贪名,贪利,贪财,贪图生活享受。欲界与山中之境,这完全是两个世界:欲界喧嚣嘈杂,山中宁静祥和。欲界战战兢兢,山中自由自在。欲界刀光剑影,山中生机勃勃。【教师导语】陶弘景认为,“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使性成真。”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率性而为是正道,只有率性而为,才会找回自我,成就自我。陶弘景的本性是什么呢 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坐卧其间,吟咏盘桓。《南史·陶弘景传》。即喜欢游山玩水,如痴如醉。陶弘景天性爱山水,十五岁著《寻山志》。他从小就喜欢书法,6岁时书法就小有成就。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传》,日夜研读,立志养生。他又喜爱医药学,亲自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以实际的观察印证书中的内容。误入尘网十几年后,他毅然决然跳出了华乐的欲界,迁入山中,率性而为,生命之灯绽放光芒。【总结】所以,通过这篇经典的山水小品文,通过赏析作者借对山水的描摹,我们可以窥探作者在乱世中不慕名利、亲近自然的情怀。任务三:品“闲”之情【教师导语】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而作”观此景,苏轼和好友心情如何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请学生用原句回答)1.联系背景,理解闲人【预设操作方法】课件出示背景介绍悠闲之人(有闲情雅致,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清闲之人(自嘲、 任闲职有闲时)2.这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话语中饱含着复杂的情感,有被贬谪的悲凉,有赏月的悠闲,有人生的感慨,更有那旷达坦荡的脑匈怀!3.情景模拟:如果你是苏轼,你会了对月下的张怀民说些什么 (参照文言文或用白话文写一段话)。任务四:读懂情意1.文章第一段写的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为什么后来具体描写时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2.为什么作者要提到“经纶世务者”“鸢飞戾天者” 作者写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预设操作方法】小组内朗读课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明确:1.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水相映。如“水皆缥碧”,青绿之色,明写水色,暗衬山色,高山寒树,倒映水中,相映成趣。2.2.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富智慧、极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大自然成了士人审美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舞台,移情山水成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吴均一生仕途不顺,梁武帝时他因为私自撰写《齐春秋》,因为过于写实,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书免官的惩处,后来他便避世隐居于石门山。《与朱元思书》既是作者寄情山水,自明本志,也可能含有劝勉朋友之意。第五课段:评选投稿作品【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目标】回顾梳理前四课段所学内容,修改课前所写文章并进行深情朗读,在全班进行评选投稿学校公众号。任务一:小组互改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从写作视角、感官、修辞,情景交融等方面,对小组同学所写的文章进行建设性的批改。任务二:自我完善学生在完成组内互评之后,完善自己的作品。任务三:评选展示作文评价量表标准 评价 建议优秀 良好 达标视角有转换,如仰、平、俯视,远、近等至少2个视角有对景物的动态、静态,形状、色彩等至少2个方面的视觉描写运用了多种手法,如联想、比喻、拟人的手法等有对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至少1个方面的感觉描写融情于景,使景物鲜活起来;有适当的直接抒情句【单元设计反思】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山水风景”,核心内容是体会作者如何观察景物以及如何描绘景物,品味文言文山水散文独特的言语形式,以及作者在自然山水中寄寓的情思。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从山水诗文的独特语言表达和写作手法上,进行积累与赏析训练,提升学生语感和语言品析能力。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五个课段推进:第一课段:学习《唐诗五首》,反复朗读诗歌,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第二课段: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第三课段:体会写景手法,认真品读文章,注意描写顺序,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写出细微处的个性,采用多种修辞方法;第四课段:感悟作者情感,学会融情于景,使景物鲜活起来;第五课段,运用前几节课所学知识写公众号的投稿,并在班级中评选出最佳代表,代表班级投稿。【测试反馈】1.必做题从《短文二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2.选做题通过《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陶弘景、吴均是苏轼笔下的闲人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