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一、定点导入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曾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近体乐府,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段的最为常见。词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按风格来划分,大致可分为豪放词和婉约词。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等。
创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这年中秋,作者对月畅饮,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听读课文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欢畅饮酒到天亮,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小序:交代创作时间和缘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看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冷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亮)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命百岁,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三、合作探究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2.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3.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5.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欲”是“想要”的意思,“恐”是“害怕”的意思,含蓄写出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其对人间生活的留恋与热爱。
2.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清影”,清冷的影子,营造凄清、孤寂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3.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因与弟弟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本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蕴含哲理,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要以乐观旷达之心待之。
5.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
苦闷 矛盾 豁达 祝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旨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对月的向往对人生的哲思,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四、FM问题归零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小序交待了写词时间和缘由。
B.全词围绕一个“月”字展开。
C.表达了渴望留在天宫的心愿。
D.词中的情感由惆怅转向豁达。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写词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词人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地。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说明词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