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三中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 B.钟乳石 C.珊瑚虫 D.珊瑚
2.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
A.生长现象 B.应激性 C.繁殖 D.呼吸
3.下列关于生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动物能呼吸、植物不能
B.动、植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C.动、植物都能排泄体内废物
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调查范围较大,不能逐个调查时,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
A.例子 B.代表 C.样本 D.样品
5.下列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的实例,错误的是(  )
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B.蚯蚓的活动和取食使土壤变得疏松
C.炎热缺水的环境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
D.北极海域中生活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mm
6.下列不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长江里所有的鱼 B.一片果园
C.一条小溪 D.一块稻田
7.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9.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陆地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森林生态系统
10.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11.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B.蚯蚓挖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C.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赤潮
D.三七在密林下生长很好
12.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
13.青蛙能在水中产卵,卵能发育成蝌蚪,蝌蚪能生长成青蛙,长大了的青蛙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青蛙的哪一生命现象?(  )
A.排出体内废物 B.繁殖
C.生长 D.生长和繁殖
14.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蛇和青蛙 B.猫头鹰和田鼠
C.蜜蜂和花 D.一块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15.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羊→狼 B.庄稼→鼠→蛇→鹰→细菌
C.鹰→蛇→青蛙→昆虫 D.草→兔→鹰
16.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属于分解者的是(  )
A.草和高大的植物 B.蝴蝶和小鸟
C.猴子和老鼠 D.细菌
17.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的成分组成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D.生产者与分解者
18.小亮调查完九龙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调查到的生物分成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三类.他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  )
A.形态结构 B.生活环境 C.个体大小 D.生物用途
19.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  )
A.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制约
B.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有人类的控制
20.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调节能力强
B.动植物种类繁多
C.以农作物为主
D.调节能力也随人的作用加强而加强
21.“朵朵葵花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 (  )
A.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22.下列问题的研究不需要利用生物学知识的是(  )
A.环境污染 B.转基因食品
C.艾滋病的防治 D.电子信箱
23.在某草原,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空气 B.温度 C.草 D.水
24.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所有的鱼 B.池塘中的水
C.池塘中所有的植物 D.一个池塘
25.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
B.生物圈的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在一起
C.生物所生活的环境是指它周围的阳光、温度、水等条件
D.生物圈中的生物就是指动物和植物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在生活状态下不需要呼吸
B.蚯蚓能在土壤中制造有机物
C.植物对刺激不能作出任何反应
D.人也是一种生物
27.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属于调查工作的是(  )
A.人口调查 B.观察蜘蛛结网
C.养的鸟和狗 D.水和空气
28.农作物受旱导致出现死苗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土壤
29.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阳光
30.“南橘北枳”这一现象属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31.(10分)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有生物部分,包括    、   、细菌和真菌,还有非生物部分,如   、   、   等。
32.湿地生态系统有“   ”之称。
33.(4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   和   流动的。
34.(8分)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   关系,此外,还有   关系,   关系,   关系.
三、探究题(每空2分,共16分)
35.(16分)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A.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B.假设:   。
C.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    和    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    (填“相同”或“不同”)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D.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3 2 2 2 2 3 2 2 1 2
阴暗 17 18 18 18 18 17 18 18 19 18
E.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    影响(填“有”或“无”),鼠妇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F.表达和交流。请问:
(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
(2)为什么要用20只鼠妇、每组10只:   。
(3)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    。
A.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它条件均不相同
C.所有的条件都不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它条件均相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 B.钟乳石 C.珊瑚虫 D.珊瑚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非生物区别。
【解答】解: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珊瑚虫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生物的特征,是生物。
故选:C。
【点评】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生物的特征,而非生物不具有这些特征。
2.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
A.生长现象 B.应激性 C.繁殖 D.呼吸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表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应激性。如植物的叶具有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下列关于生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动物能呼吸、植物不能
B.动、植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C.动、植物都能排泄体内废物
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呼吸;植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一般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动、植物都能排泄体内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属于生物。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4.调查范围较大,不能逐个调查时,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
A.例子 B.代表 C.样本 D.样品
【分析】调查法是生物上常用的方法,要掌握调查法的目的和具体做法.
【解答】解: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指定某一计划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故选:C。
【点评】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是通过一种手段,方式来了解或者熟悉所想知道的事情或者东西.
5.下列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的实例,错误的是(  )
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B.蚯蚓的活动和取食使土壤变得疏松
C.炎热缺水的环境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
D.北极海域中生活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mm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A、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B、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是生物蚯蚓对环境的影响。故符合题意。
C、炎热缺水的环境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D、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脂肪保暖有了利于保持体温维持正常的生长,胸部皮下的脂肪厚可以保护胸内的器官心脏避免冻伤。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6.下列不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长江里所有的鱼 B.一片果园
C.一条小溪 D.一块稻田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解:A、长江里所有的鱼,只有部分动物,没有生产者、分解者等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BCD、一片果园、一条小溪、一块稻田,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属于生态系统。
所以不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长江里所有的鱼。
故选:A。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7.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不同.据此解答.
【解答】解: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不符合题意;
B、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B符合题意;
C、荒漠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那里烈日炎炎,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低于250毫米,气候干燥,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动植物种类十分稀少,C不符合题意;
D、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9.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陆地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森林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据此解答.
【解答】解: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所以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故选:C。
【点评】生物圈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要好好理解掌握,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0.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不但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而且能让周围的气温降低,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解答】解: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这是因为水的汽化热高,在蒸腾过程中可以散失掉大量的辐射热,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大树蒸腾作用旺盛,使气温降低,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蒸腾作用的意义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11.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B.蚯蚓挖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C.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赤潮
D.三七在密林下生长很好
【分析】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又将新陈代谢的产物(氧、二氧化碳、水等)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也有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样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会反作用于环境,据此解答.
【解答】解:A、森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反映了生物影响环境;
B、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反映了生物影响环境;
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中溶解氧急剧减少,导致水质恶化,反映了生物影响环境;
D、三七在密林下生长得好,说明田七适于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此项反映环境影响生物,反映了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12.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如鼠妇生活的其他生物,据此解答。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选项中田鼠、青蛙杂草属于影响农作物的生物因素;选项D中旱灾缺少水,属于影响农作物的非生物因素。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3.青蛙能在水中产卵,卵能发育成蝌蚪,蝌蚪能生长成青蛙,长大了的青蛙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青蛙的哪一生命现象?(  )
A.排出体内废物 B.繁殖
C.生长 D.生长和繁殖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卵能发育成蝌蚪,蝌蚪能长成青蛙,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发育,雌青蛙产卵体现了生物能繁殖后代。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4.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蛇和青蛙 B.猫头鹰和田鼠
C.蜜蜂和花 D.一块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解:蜜蜂和花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猫头鹰和田鼠,蛇和青蛙,属于捕食关系;人和血吸虫,血吸虫生活在人身上,从人身上获取营养,对人造成伤害,属于寄生关系;水稻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5.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羊→狼 B.庄稼→鼠→蛇→鹰→细菌
C.鹰→蛇→青蛙→昆虫 D.草→兔→鹰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A、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错误;
B、细菌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
C、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并且鹰、蛇、青蛙、昆虫的捕食关系反了,C错误。
D、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16.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属于分解者的是(  )
A.草和高大的植物 B.蝴蝶和小鸟
C.猴子和老鼠 D.细菌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4)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解:A、草和高大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
BC、蝴蝶和小鸟、猴子和老鼠,都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都属于消费者;
D、细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细菌属于分解者。
所以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属于分解者的是D、细菌。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成分的作用.
17.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的成分组成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D.生产者与分解者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解答】解: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没有非生物部分生物就无法生存。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制造有机物,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消费者必须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维持生活,促进了物质循环;分解者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所以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的成分组成是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种成分的作用。
18.小亮调查完九龙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调查到的生物分成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三类.他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  )
A.形态结构 B.生活环境 C.个体大小 D.生物用途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据此答题.
【解答】解:为了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它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等特征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做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19.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  )
A.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制约
B.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有人类的控制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据此答题。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互相制约,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如我国黄土高原由于我们的祖先乱砍滥伐,使生态遭到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给我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故选:C。
【点评】明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力的影响超出一定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20.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调节能力强
B.动植物种类繁多
C.以农作物为主
D.调节能力也随人的作用加强而加强
【分析】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解答】解: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单一且不完善。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农田了生态系统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1.“朵朵葵花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 (  )
A.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解答】解: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是生物(葵花)能对外界的刺激(太阳)做出反应(向太阳);该特征体现不出产生废物和进行呼吸;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太阳不是营养。
故选:A。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2.下列问题的研究不需要利用生物学知识的是(  )
A.环境污染 B.转基因食品
C.艾滋病的防治 D.电子信箱
【分析】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解答】解:生物技术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卫生状况(生物修复河道方面)、为社会医疗行业提供指导服务(基因导向的指导用药)、改善生活区域环境(景观植物的培育)、提高农产品的高产率高品质高营养化(转基因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联合应用)、解决人口问题如试管婴儿,生物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战胜能源危机。生物技术一方面能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率,另一方面能开发更多可再生能源。 首先,生物技术提高了石油开采的效率;其次,生物技术为新能源的利用开辟了道路。总之,生物技术可以为我们人类的健康、生活、发展服务的。因此环境污染的解决、转基因食品、艾滋病的防治都需要利用生物学知识;电子信箱是利用电脑程序来发送接收电子信件程序,不属于生物范围,是计算机应用范围的知识。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
23.在某草原,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空气 B.温度 C.草 D.水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空气、温度、水都是非生物,都属于影响兔生物的非生物因素。而草是生物,属于生物因素。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4.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所有的鱼 B.池塘中的水
C.池塘中所有的植物 D.一个池塘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A、池塘中的所有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池塘里的所有水,只包括了非生物部分的水,没有生物,也没有其它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池塘中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中的植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一个池塘,既包括了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选:D。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25.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
B.生物圈的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在一起
C.生物所生活的环境是指它周围的阳光、温度、水等条件
D.生物圈中的生物就是指动物和植物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生存的家园,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A正确;
B、生物圈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食物链、食物网不包括分解者,故B错误。
C、生物生活的环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各种影响因素,既有非生物因素,也有生物因素,故C错误;
D、生物圈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在生活状态下不需要呼吸
B.蚯蚓能在土壤中制造有机物
C.植物对刺激不能作出任何反应
D.人也是一种生物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生物能够进行呼吸,草在生活状态下需要呼吸,A错误;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蚯蚓以土壤中的枯叶为食。B错误;
C、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触碰含羞草,含羞草的叶会合拢,C错误;
D、人是一种高级哺乳动物,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7.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属于调查工作的是(  )
A.人口调查 B.观察蜘蛛结网
C.养的鸟和狗 D.水和空气
【分析】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调查法.
【解答】解:A、人口调查可用调查法,A正确。
B、观察蜘蛛结网运用观察法,B错误。
C、饲养鸟和狗运用实验法,C错误。
D、水和空气是环境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不属于调查,D错误。
故选:A。
【点评】调查法是生物学上常用的方法,要掌握调查法的目的和具体做法.
28.农作物受旱导致出现死苗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土壤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据此解答。
【解答】解:近年来,有些地区旱情严重,主要是水极度缺乏,而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须需要水,水严重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因此严重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9.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阳光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故选:D。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0.“南橘北枳”这一现象属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1、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3、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解答】解:“南橘北枳”的意思是淮南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口味会发生了变化。橘在淮南、淮北体内的遗传物质(基因)没有发生变化,而淮南、淮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淮南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淮北方生长不好,因此是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C。
【点评】正确识记并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31.(10分)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有生物部分,包括  植物 、 动物 、细菌和真菌,还有非生物部分,如 阳光 、 空气 、 水 等。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答】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故答案为:植物;动物;阳光;空气;水。
【点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材料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32.湿地生态系统有“ 地球之肾 ”之称。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解答】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故答案为:地球之肾。
【点评】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33.(4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流动的。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随着吃与被吃物质和能量随之一起流动。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故答案为:食物链;食物网。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主要存在于物质中,生物获取物质的同时也就得到了能量。
34.(8分)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 竞争 关系,此外,还有 捕食 关系, 合作 关系, 共生 关系.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主要体现在生物之间的一些关系上.
【解答】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等几种方式,最常见的是竞争关系,如田中的杂草与水稻、两条狗争夺骨头,合作关系如蚂蚁搬运菜青虫、蜜蜂守卫蜂巢,捕食关系如猫抓老鼠.
故答案为:竞争;捕食;合作;共生.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探究题(每空2分,共16分)
35.(16分)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A.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B.假设: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
C.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  明亮 和  阴暗 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D.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3 2 2 2 2 3 2 2 1 2
阴暗 17 18 18 18 18 17 18 18 19 18
E.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  有 影响(填“有”或“无”),鼠妇喜欢生活在  阴暗 的环境中。
F.表达和交流。请问:
(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光 。
(2)为什么要用20只鼠妇、每组10只: 为了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 。
(3)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  D 。
A.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它条件均不相同
C.所有的条件都不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它条件均相同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B、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可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或光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C、(2)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明亮与黑暗两种环境,是以光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3)①为了控制变量的唯一性,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E、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F.表达和交流:(1)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这就形成了以光照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2)在铁盘中央放置的鼠妇数量不能太少,如果放1只鼠妇,其结果可能带有偶然性,得出的结论也不可靠。
(3)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要探究的实验因素应是变量。
故答案为:
B.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C.(2)明亮、阴暗;(3)相同 E.有;阴暗
F.(1)光;(2)为了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3)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通过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