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6.《散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散步》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单元主题是“家人亲情”,教材中的《散步》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散文。文章以散步为线索,通过描写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的情景,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和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珍视。
2.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生活体验,但对于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感受文章中的亲情和温情,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文章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承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家人的情感。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3.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亲情的真挚和可贵。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
2. 展示一组家庭照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引出课文《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
《散步》文中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事件是: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途中发生了分歧,最终通过相互体谅和关爱,顺利解决了分歧,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走回家中。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途中发生了分歧,最终通过相互体谅和关爱,顺利解决了分歧,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走回家中。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如用词、句式、修辞等,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师展示一些有关家庭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感受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可贵。
《散步》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用词准确:文章中使用了大量准确生动的词语,如“熬”“铺”“慢慢地”“稳稳地”等,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家人散步的场景,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 句式多样:文章中使用了多种句式,如长句、短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修辞巧妙:文章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使用了一个比喻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个比喻句不仅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也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基调。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使用了一个排比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个排比句不仅强调了作者和妻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和责任,也表达了作者对家庭的珍视和对亲情的感悟。
(四)深入探究,感悟亲情
1.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体现了什么样的亲情?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亲情的细节,如散步时的分歧、一家人的相互关爱等,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的真挚和可贵。
3. 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可贵。
《散步》这篇课文体现了家庭中的亲情,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文章通过描述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场景,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
在散步的过程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了分歧,但是他们通过相互体谅和关爱,最终顺利解决了分歧。这种相互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体现了家庭中的亲情和爱。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家庭中的责任和担当,父母要为子女承担责任,子女也要为父母承担责任。
以下是一些体现亲情的细节:
1. 母亲不愿出来散步,但为了儿子,她决定出来。
2. 母亲走小路,因为她想要让孙子高兴。
3. 在选择路线时,儿子想要走大路,因为他想要让母亲高兴。
4. 在选择路线时,妻子想要走小路,因为她想要让丈夫和儿子高兴。
5. 在散步过程中,儿子主动背起母亲,让她感到舒适。
6. 在散步过程中,丈夫主动牵起妻子的手,让她感到温暖。
7. 在文章结尾,一家人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享受亲情的温暖。
这些细节体现了家庭中的亲情和爱,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 教师让学生以“家庭”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或一幅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师让学生课后阅读一些有关家庭的文章或书籍,如《傅雷家书》《我与地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和亲情的意义。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教师总结全文,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让学生感悟亲情的真挚和可贵。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了家庭中的亲情和爱,让学生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和感悟,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此外,我也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