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简介

26《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设计
——故事三:坚守阵地,致敬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学习目标
语文要素
阅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内容。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3.感受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学习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次环境描写及与之相对应的三次人物描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精神。
教师准备
1.搜集白求恩的资料和了解“齐会战斗”。
2.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前置性学习内容
1.搜集资料,了解白求恩大夫的故事。
2.了解“齐会战斗”的相关资料。
3.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完成本课《预习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目标
1.认识“棒、恩”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
2.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
情境与任务
活动一:初读课文,走近白求恩
一、认识白求恩。
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个外国医生,了解他在不间断的69个小时里,始终站在手术台前给病人做手术的故事,他心里时刻想着手术台就是他的阵地,这个人是谁呢?让我们向这位坚守阵地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致敬!
1.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白求恩的资料,初识白求恩。
2.小组合作,结合搜集到的白求恩的生平简介、生活经历、主要事迹等资料,介绍白求恩。
预设: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国际主义战士,医学博士。1938年,白求恩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参与抗日革命。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一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殉职。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学词。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可圈出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
(2)自主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检查自学情况。
(1)与同桌按小节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提示:注意读准平舌音“速”,翘舌音“撤”,前鼻音“恩、迅”,后鼻音“棒”。
(2)读句子,理解重点词语。
◇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刚到齐会一带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五百多人。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
①读句子,分组交流,弄懂加点词语的意思。
②小组内交流:尝试用“争分夺秒”说一句话。
活动二:了解故事内容与背景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白求恩坚持在火线上抢救伤员的事的?
3.小组合作,概括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怎样概括呢?
提示:可以抓住六要素进行概括。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  事情的起因:____________
事情的经过:____________  事情的结果: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是学习课文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教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
二、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了解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战斗形势)
2.了解“齐会战斗”。
齐会战斗,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在冀中军区部队的协同下,于河北省河间县齐会地区,对日军进行的歼灭战。战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庆祝“齐会战斗”的重大胜利,称贺龙是“抗日前线的民族英雄”。蒋介石也发来慰勉电,称“贺师长杀敌致果,奋不顾身,殊堪嘉奖”。
3.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活动三:课堂延伸,反馈交流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读熟课文,找出令人感动的句子和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与目标
1.会写“术、斗”等生字,会写“手术台、阵地”等词语。
2.找出描写战斗激烈的语句,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
情境与任务
活动一: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品析环境描写,感受战斗的紧张激烈。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完成活动卡。
描写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环境的句子 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1
2
3
2.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环境的句子。
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
(1)认真品读这些句子,思考:你从中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提示: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白求恩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危险。
预设1:我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当时的战斗特别激烈,小庙特别危险。
预设2:我也感受到了临时救护伤员的小庙越来越危险。从“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等语句,我体会到当时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预设3:白求恩大夫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做手术,说明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品悟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精神品质。
二、品析人物描写,感悟人物品质。
1.朗读第2~4自然段。围绕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感悟人物品质。
2.关注描写白求恩做手术的句子。
(1)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
①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②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③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2)全班交流体会。
点拨:从句①、句②中的“仍然”“镇定”“继续”等词语中,体会白求恩不怕危险、忘我工作的品质。从句③中的“争分夺秒”“一个又一个”中,体会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3.关注描写白求恩语言的句子。
(1)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画出来。
①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②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2)小组交流:你从中体会到白求恩的什么精神品质?
点拨:从“沉思”“至于我个人……不能离开”“战士们没有……我怎么能……不是你们的客人”这些句子中感受到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4.关注描写白求恩神态的句子。
(1)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
(2)与同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眼球上布满了血丝”感受到白求恩十分疲倦,为了救治伤员不顾个人身体的劳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白求恩大夫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活动二:整体回顾,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
一、感悟“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1.回扣课题。课文的题目是“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全文梳理。文中有很多句子写到“手术台”,画出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1)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
(2)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3)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4)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3.说说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白求恩大夫把自己当成一名八路军战士,把手术台当成了自己的阵地,是自己战斗的地方。战士们不怕危险,不离开阵地,自己作为一名战士,也不能因为处境危险就离开自己的阵地,离开手术台。
二、拓展延伸,坚守自己的“阵地”。
同学们,白求恩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那么
(     )是教师的阵地。
(     )是学生的阵地。
(     )是工人的阵地。
(     )是农民的阵地。
……
小结:人生是一个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块阵地。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阵地?我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会有所感悟……
活动三:交流书写,检查反馈
一、交流书写。
1.仔细观察“术、斗”等字,小组交流书写要点。
2.自主练写,同桌互评。
3.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二、检查反馈。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完成课后习题。
3.观看电影《白求恩大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画出描写当时白求恩所处的危险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的语句。重点交流在这三次一次比一次危险的境地里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然后把白求恩工作的情景与当时恶劣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到白求恩工作的小庙里,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变话为画,不由自主地走入白求恩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忠于职守,一心只想着伤员的英勇献身精神中去,去争分夺秒地工作,去请求不要撤离小庙……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震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