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能用平均速度的表达式v=s/t计算相关问题;(2)能够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义,区分平均速度与数学的平均值;(3)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初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用表达式解答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讲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共同学习的思维方法。三、教学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实验指导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二.实验设计要求强调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分组实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提供一个表格供参考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教师辅导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三、实验结果讨论数据展示将两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之间的关系 讨论总结: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二)板书设计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测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3.实验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评估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