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课标要求】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学目标】
素 养 目 标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史料实证)
2.掌握孙中山领导的反抗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斗争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理解袁世凯复辟失败和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教学难点】
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12年清帝退位后,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的人物。当时有人称赞他是“中国的华盛顿”,但转瞬之间他又被全国人民唾弃,被骂作“窃国大盗”。在此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人们对袁世凯的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二、探究新知
(一)二次革命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同盟会会员宋教仁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
2.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合作探究: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点拨: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解散国民党;③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3. “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4.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合作探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
教师点拨:(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处心积虑复辟帝制,他用最高统治地位及兵权加强独裁统治。其地位、兵权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
(4)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致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此外,袁世凯上台后,为制造复辟的思想舆论,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也起了一定作用。
(三)护国战争
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2.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思考: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领导人都有谁
提示:原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不得人心。领导人: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合作探究:面对袁世凯的复辟行为,人们有何反应
教师点拨: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 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和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3.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4.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合作探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教师点拨:(1)尽管袁世凯手握大权和北洋军,但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4)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四)军阀割据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滇系军阀唐继尧占据着云南、贵州等地,桂系军阀陆荣廷占据广东、广西等地。
2.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合作探究: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教师点拨:农户和耕地的大量减少、荒地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局面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陆军人数和军费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课堂小结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时期,军阀割据,政治动荡,被称为最黑暗的时期。这一时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新旧体制杂糅并存。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坚持不懈地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这些斗争,虽然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却丝毫没有改变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黑暗现实。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板书设计】
【当堂演练】
( C )1.1916年,袁世凯登基,举国哗然,不仅遭到革命派的反对,而且引起了以段祺瑞、冯国璋为代表的袁氏部属的公开反对或暗中抵制。由此推断,此事
A.加速南京政府的覆灭 B.导致二次革命的爆发
C.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D.引发北洋军阀的混战
( C )2.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皖系军阀控制着安徽、浙江等省;奉系军阀盘踞东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军阀所控制。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
A.革命力量壮大 B.追求民主共和 C.军阀混战割据 D.民族矛盾尖锐
( C )3.1912年5月,有记者问孙中山,愿意由袁世凯接任“总统”职位,是出于个人意愿,还是出于国家利益?孙中山回答:“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这反映了
A.袁世凯具有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理想 B.媒体深刻影响政治格局
C.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本质认识不清 D.孙中山灵活的革命策略
( C )4.1912年清帝退位之时,袁世凯被称为缔造共和的功臣,但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复辟帝制,一时之间,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戮此民贼”时,连袁世凯的嫡系冯国璋等竟也发电要求其取消帝制。这说明
A.北洋军阀内部分裂出现内讧 B.孙中山在国民中具有崇高威望
C.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D.袁世凯资产阶级属性发生蜕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火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方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桂馨离京去津,途中被刺身亡。
材料二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王淑芬: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
……
李三: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
——老舍《茶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案”的本质以及它引发的革命活动。(4分)
本质: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2分)革命活动:二次革命。(2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总统权力发生的变化并简述袁世凯修改总统法的目的。(4分)
变化:总统权力全面加强,从三权分立到总揽大权。(2分)目的:为实行独裁统治提供法律保证。(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改越凉”的原因。(3分)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3分)
【课后反思】
在本课中,我始终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主题讲演、合作学习等,凸显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我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增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语言更加简练得体,通过平时多听课、多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