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
素 养 目 标 1.通过对秦朝暴政的学习,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识记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起义的相关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对秦朝灭亡的学习,掌握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时空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500多年,周朝存在了近800年。照理说,秦朝存在的时间应该更长。秦始皇就希望他的皇位能传之万代。可事实上秦朝只传了三代,存在了14年就灭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吧!
二、探究新知
目标导学(一): 秦的暴政
观看视频《秦的暴政》,结合图文资料(见课件)和教材知识,概括秦的暴政的表现。
提示:赋税沉重,农民上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徭役、兵役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刑罚残酷;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秦二世更加残暴: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 在埋葬秦始皇时他下令将大量宫女殉葬,把修建墓室的所有工匠闷死在墓里。 秦二世为巩固帝位,凶残地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 他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并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他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农民大起义。
过渡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朝的暴政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
目标导学(二): 陈胜、吴广起义
1.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讨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统治阶级实施的暴政。戍守遇雨误期是起义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遇雨误期,农民起义也迟早会爆发。
2.观看视频《大泽乡起义》,讲述大泽乡起义的概况。
提示:公元前 209 年,有 900 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 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到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率众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提示: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
4.刘邦项羽继续领导农民起义。
提示:公元前 207 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 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 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过渡语: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楚汉之争。
目标导学(三): 楚汉之争
1.观察《楚汉战争形势图》,讲述楚汉之争的概况,了解其关联成语。
提示: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 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2.阅读材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提示:①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 20 万人,进入关中后,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②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 ③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3.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见课件),分析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的区别。
项目 目的 代表阶级 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推翻秦朝统治 农民阶级 反抗秦暴政的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争夺帝位 封建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
三、课堂小结
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统治者的暴政最终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后继者项羽、刘邦最终推翻了秦朝,使秦朝仅仅存在了 14 年。 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思想,“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板书设计】
一、秦的暴政
1.赋税、徭役沉重
2.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3.秦二世残暴统治
二、陈胜、吴广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张楚政权
2.项羽起义: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3.刘邦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1.交战双方:刘邦和项羽
2.目的:争夺帝位
3.结果:项羽兵败垓下,刘邦获胜
【当堂演练】
1.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他重用张良等人,相反项羽却处处怀疑自己身边的大臣。材料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 C )
A.刘邦的实力一直比项羽强 B.刘邦个人战斗力强于项羽
C.刘邦重视民心、任用人才 D.项羽的人才储备多于刘邦
2.据相关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期法令严苛、赋敛无度、百姓穷困。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了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举动。这说明( B )
A.历史结论不断被修正 B.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
C.史料越多认知越困难 D.出土文献更具可信度
3.学者研究发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少有中层来的,从民间钻出来的下层人士,吸收了中层里散乱的成员,构成了反秦队伍。秦代的缺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其意在强调秦朝( C )
A.郡县制的成效有限 B.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C.基层管理制度欠缺 D.官吏集团效率低下
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D )
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叙述了哪些史实?(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4分)
史实:秦灭六国;秦制定中央集权制度和法律。(2分)
作用: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任答2点即可,4分)
(2)分析材料三、材料四对秦始皇态度的不同。(4分)
材料三主要批判秦始皇的专制暴政,材料四主要肯定秦始皇的功绩。(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评价人物受哪些因素影响。(2分)
个人政治立场;时代因素等。(2分)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图片及提问的方式导入,激起学生对秦朝灭亡学习的欲望。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得到结论,这样更能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