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祖父的园子》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祖父的园子》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阅读理解题
1.阅读与理解。
童年琐忆(节选)
那时候,就是在白天我也不怎么出去玩,我经常在破旧的家里着迷地捧着一本本厚书。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红岩》《李自成》,大多是在那小小的抗震棚里看过的。尽管一个比我大两岁的男孩给我起绰号,叫我“小书呆子”,可我才不在乎呢!随他叫去好了,一百单八将、三国争天下,可比跳皮筋、抱娃娃有趣得多了。而且因为地震,哥哥有一年多没能上学,他在家陪伴着我,给我讲故事、画画,回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成了我最好的启蒙老师。
一年多之后,我们又搬到爸爸所在单位的大院里。我对新居非常满意。倒不是因为它比过去的住处宽敞了些,而是因为我看书更方便了。文联资料室里有大量藏书和各类杂志。资料室里的叔叔阿姨们都待我很好,不仅借书给我,有时还允许我到书库里去。我成了资料室的特殊读者。
我们的窗前有两三棵高大粗壮的槐树,每到夏日,绿荫满窗,更兼槐花盛开如雪,浓烈的香气沁人心脾。记得一天晚上临睡前,妈妈提议说:“菲菲,和你爸爸赛一首诗怎么样啊?就以‘槐花’为题吧!”这时,槐花淡雅的香味和朦胧的月光一起弥漫在室内,我兴冲冲地拍手赞成,不一会儿,便将一首五言诗《槐花》吟诵了出来:“槐花开满树,朵朵飘芳香。蜜蜂来采蜜,酿给众人尝。”妈妈笑眯眯地表扬我:“好,这次你爸输给你啦!”爸爸也笑着夸我,这使我挺快活。现在回想起来,不免要怀疑爸爸是真的“甘拜下风”,还是为了鼓励我,可当时我却傻乎乎的,确实蛮得意呢!
1980年,我参加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以《迎接美好的明天》一诗荣获了国内奖。打那时起,我写诗的兴趣更浓了。巧得很,就在同一年的夏末秋初,我们再次乔迁,搬到了与郊区相近的新住宅区——一个名叫“小海地”的地方。刚来时,那坑坑洼洼的黄土路和半里地之外没多少货物的一个小店铺,使我暗暗诅咒这个偏僻的地方,可在我脑海里占据更多画面的,还是双林农场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田野和小路旁静静流淌的小河。有多少次我在学习疲倦的时候,来到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田野,在半尺多高的草丛中捉蜻蜓、捕蝴蝶,在春风抹着淡绿的嫩草中逮蚂蚱,寻找七星瓢虫。夏天的夜晚,露水清凉,繁星闪烁,似远又近、似密又疏的蛙声给了我多少幻想与遐思!啊,就连田间一座小小的、朴素的农舍,也使我联想起无数迷人的故事……
往往是正在田垄上散步,一首诗的构思一下子跳入脑海,于是我急急忙忙捕捉住它,打好腹稿,然后回到我的斗室里,把它写下来。收在我的第一本诗集里的许多诗,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本文作者:田晓菲)
(1)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是( )。
A.跳皮筋 B.抱娃娃玩 C.读书 D.住新房
(2)第2自然段中“我”对新居很满意是因为( )。
A.新居比老房子宽敞 B.看书更方便了
C.新居周围风景优美 D.在那里可以捉蜻蜓、捕蝴蝶
(3)“我”觉得资料室的叔叔阿姨们都待“我”很好的原因是( )。
A.他们经常鼓励“我” B.他们宽容“我”
C.他们关心“我”的学习 D.他们让“我”成了资料室的特殊读者
(4)“我”和爸爸“赛诗”时,爸爸是真的“甘拜下风”,还是为了鼓励“我”?为什么?

(5)“我”喜欢“小海地”这个地方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至少两条)

(6)从短文看,作者在文学创作上有不小的收获,你认为她能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有哪些?

2.阅读理解。
荷叶母亲(节选)
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àn 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⑧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本文作者:冰心)
(1)第④自然段中“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在文中的含义是( )。
A.已经开放的荷花 B.含苞未放的荷花
C.已经凋落的荷花
(2)体会文中作者的心理变化,下面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宁心绪散尽 烦闷 不适意 感动
B.不适意 不宁心绪散尽 烦闷 感动
C.烦闷 不宁心绪散尽 不适意 感动
D.烦闷 不适意 不宁心绪散尽 感动
(3)文中第②③自然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事情是为了( )。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请,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写一段趣事,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家与荷花有很深的感情,为后文“我惦念荷花以及荷叶护莲”埋下了伏笔
(4)下列关于第④自然段中天气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写大雨埋下伏笔 B.突出“我”对雨的喜爱之情
C.烘托心情 D.渲染气氛
(5)【训练要素】第⑧自然段中,“我”心中为什么深深地受了感动?

(6)第⑨自然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阅读。
(一)忆儿时(节选)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拗不过我,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邻居家的小孩儿,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叫作“听蹭儿”,就是不花钱听戏的意思。
“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摇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摩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因为是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还没开转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笑得更凶了,乱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本文作者:林海音)
(二)忆儿时(节选)
那是我五六岁、我祖母在世时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易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儿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本文作者:丰子恺)
(1)林海音写的儿时乐事是( ),丰子恺写的儿时乐事是( )。
A.逛游艺园 B.听“唱话匣子” C.跟祖母养蚕
D.听鬼故事 E.跟蒋五伯玩 F.走经纬跳板
(2)“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摩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对这句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听话匣子的情形
B.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唱片的难听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唱话匣子发出的声音
D.这句话通过写听“唱话匣子”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听“话匣子”的喜爱
(3)“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儿也不怕,真是有趣。”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满屋的跳板”比作“棋盘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蚕落地铺时,跳板数量多,排列整齐
B.从侧面表现出蚕养得多,生动地烘托出养蚕时家中欢乐、热闹、忙碌的氛围
C.塑造了一个天真、淘气的孩童形象
D.表达出作者的快乐心情,以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4)“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对这句话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养蚕做丝,给“我”带来儿时欢乐的生活,让“我”感到无比幸福,令“我”毫无愧疚地永远神往
B.养蚕虽然给“我”带来儿时欢乐的生活,却是建立在虐杀生灵的基础上的,这令“我”忏悔,希望坚决抵制养蚕
C.“我”永远神往的是儿时欢乐的生活,但这种欢乐的生活却是建立在虐杀生灵的基础上的,因而“我”感到难过,永远忏悔
D.“我”后悔小时候的欢乐生活建立在虐杀生灵的基础上,所以不愿再想起
(5)林海音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6)林海音为小说《城南旧事》写序时,特意将《忆儿时》作为序言的开头部分。下面的材料是序言的结尾部分。结合本文,写出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半居住在城之南——旧日京华的所在地。父亲好动到爱搬家,绿衣的邮差是报告哪里有好房的主要人物。我们住过的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
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在时间上有连贯性,读者们别问我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骏而神圣吗?

4.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节选)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我们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③我们偷偷找来竹篾(miè),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自别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穿上了斑斓的衣衫。我们用大团大团的线作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④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啊!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yǐ lǐ)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⑤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儿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闪烁。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⑥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捡回那逐渐远去的记忆。
⑦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本文作者周岩壁,选入时有改动)
(1)短文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 和 的场面,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 的。
(2)根据第③自然段的内容排序。(填序号)
①系、缠放线 ②制作骨架 ③糊纸、涂色 ④找来竹篾
( )→( )→( )→( )
(3)第④自然段中“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把风筝比作 和 ,写出了风筝 的特点。
(4)下面对第⑤自然段中画“ ”部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表明“我们”也借助风筝飞上了天空,体现了“我们”想象力很丰富
B.这句话是说“我们”放风筝时,全身心地沉浸在深邃的夜空和童年的欢乐之中
C.这句话是说“我们”长大后的愿望是能飞上高空,体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D.这句话说明“我们”对神秘的高空有着种种疑惑,急于探索它的奥秘
(5)下面对第⑥自然段中画“ ”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与第①自然段相呼应,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B.风筝承载着童年的欢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C.因为时间过于久远,“我”对童年的记忆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只能凭借风筝线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D.虽然童年生活已悄然逝去,但是“我”永难忘怀
(6)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

参考答案
1.【答案】(1)C (2)B (3)D
(4)爸爸是为了鼓励 “我”。因为从短文的内容可以看出,父亲是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的,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长大后的“我”回想当时的情景,对父亲的做法也有所领悟。
(5)“我”喜欢“小海地”。①在“我”的脑海里占据更多画面的是这里的美丽景色;②“我”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田野上自由自在地玩耍;③夏天的夜晚,这里的美景让“我”产生许多遐想;④“小海地”也带给了“我”许多创作灵感。
(6)示例:①喜欢阅读;②热爱生活;③勤于练笔;④善于观察生活。
2.【答案】(1)B (2)D (3)D (4)B
(5)示例: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荷叶无所畏惧地为红莲遮蔽风雨,正如母亲为儿女遮风挡雨,作者被像荷叶一样付出的母爱感动了。
(6)第⑨自然段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力,具体考查解释能力。首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后半句说今晨荷花开满了,那么昨晚应该是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所以答案是B。
(3)本题考查理解推论能力。第②③两个自然段是插叙 ,其作用是说明“我”家与荷花有很深的感情,大家喜爱荷花,为后文写惦记雨中的荷花埋下了伏笔。
(5)本题考查理解说明能力。仔细阅读⑥~⑧自然段可知,作者被荷叶保护荷花的举动感动了。作者表面上在写荷叶,实际上在写像荷叶一样保护自己孩子的母亲。作者被伟大纯洁的母爱感动了。
(6)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能力。第⑨自然段把母亲比作荷叶,把自己比作红莲,用反问的句式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中心。
3.【答案】(1)B;F(2)B (3)A;B;C;D (4)C
(5)示例:“抹抹嘴”“张望”“拔脚飞跑”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盼望“听话匣子”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听话匣子”带给我童年的快乐。
(6)①天真而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成年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②那种纯真的快乐又是无可替代的;③作者用反问的语气突出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珍惜,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力,具体考查探究言外之意能力。“唱起来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话匣子”发出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话匣子”的喜爱。句子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更不是为了写唱片的难听。
(5)本题考查评价语言形式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到文章中寻找具体描写的语句,比如第1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如从“抹抹嘴”“张望”“拔脚飞跑”可以看出“我”盼望听“话匣子”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听“话匣子”给我的童年带来快乐。
(6)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能力。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先解释一下“童年都是这样的愚骏”:天真而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成年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再说明一下童年的“神圣”:那种纯真的快乐又是无可替代的;最后从写法上进行评鉴小结:作者用反问的语气突出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珍惜,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4.【答案】(1)做风筝;放风筝;快乐、自由
(2)④;②;③;①
(3)奇葩;气球;颜色鲜艳、漂亮(4)B (5)C
(6)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快乐。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