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 青春的证明3.2 青春有格 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行己有耻”,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2.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3.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懂得如何把握 青春。【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点:“行己有耻”与“止于至善”的行为要求。2.突破策略:在进行“行己有耻”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羞恶之心”“底线意识”“自控力”这三个关键的教学点。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这方面的故事、案例及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交流、自省中体会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懂得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做到青春有格,提升青春生命的内涵。在进行“止于至善”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比如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将青春的活力引向追求至善的正能量,引导学生在青春时光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需要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来补充教材内容,以丰富教学内容。二、教学难点1.难点:在青春探索中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2.突破策略: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教师可运用典型人物如“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人物等来感染学生,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引导学生自我省察,加强修养,不断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活动一 飞花令【活动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文比赛-“飞花令”:背诵含有“格”字的古诗文,每句里都要含有“格”这个字。两人“对战”,一人一句,对不出的一方失败。比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思考:对于“格”你是如何认识的?2.思考:那么这个“格”如果写出格了还好看吗?3.思考:本是青春飞扬的花季,为什么一部分中学生却做出“出格”的行为?教师总结:“格”的意义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部分古诗文中的“格”指的是规则、规矩、规范等,一部分古诗文中的“格”主要指的是品格、格调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田字格的约束,就无法做到工整。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设计意图:借鉴“中国诗词大会”中“飞花令”的规则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格”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二、讲授新课(一)环节一:行己有耻活动一 青春探索的底线材料一:孔子:行己有耻朱熹: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1.思考:“行己有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分别是什么意思 材料二:卢梭的忏悔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讲述了出生以来五十多年间的往事,把自己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披露无遗。其中他忏悔了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诬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羞辱。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仍隐隐作痛。2.思考:“卢梭的忏悔”给我们什么启发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要去做。“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意思是: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这两句话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无独有偶,卢梭在《忏悔录》中同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说明古今中外,人们都把知耻当作自尊的重要表现,“行己有耻”是人之为人要遵循的基本底线。(设计意图:通过名言赏析活动,在经典解读中让学生走近圣贤,崇敬圣贤,从而更加愿意接受圣人的教诲,明确“行己有耻”的内涵。《忏悔录》中的观点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相互印证,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行己有耻”的重要性。)活动二 知耻之心视频播放《论语》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正文的第二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1.思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思考:你能举个例子说明怎样提升辨别“耻”的能力吗?教师总结:“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增强辨别“耻”的能力。“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像威严的法官,端坐内心法庭: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懂得,“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增强辨别“耻”的能力。通过解读孟子的经典名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来总结怎样提升辨别“耻”的能力,初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活动三 探究与分享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1.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2.思考:你知道哪些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教师总结:生活需要规则,生活处处有规则,遵守规则是社会生活和谐有序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在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规范、法律规定以外,还要用纪律、规章制度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管自己的行为是否会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这些规则。“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告诉学生,要增强辨别“耻”的能力,就必须做到心中有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与规则的关系。活动的问题设置力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种种规则,明确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都是人们必须自觉遵守的基本规则,所以中学生要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活动四 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的“方法与技能”板块,思考并回答问题。1.思考: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不良诱惑 你是怎么做的 2.思考:你知道哪些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教师总结:生活是复杂的,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诱惑。“行已有耻”要求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可以概括为: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设计意图:青春期的中学生自尊心强,自制力差,有时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对他人的监督还有抵触情绪,所以,现实中的他们想飞但总也飞不高,,亟需正确有效的方法指引。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活动进行自察、自省。)(二)环节二:止于至善活动一 “微尘”的故事2004 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期间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这对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市民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有人认为,“微尘”是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也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等名字。现在,“微尘”已经超越了一种称谓,成为不留姓名、无私奉献公益事业的群体、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品牌。1.思考:为什么奉献爱心要留名“微尘” 2.思考:你能结合“止于至善”的含义,谈谈“微尘”的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吗 教师总结:“微尘”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为社会做公益,是积善、积德性。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如果每个人都善于寻找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止于至善”以及“止于至善”的内在要求。“微尘”的事例具有榜样引领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善是传统美德”,同时可以感召学生行动起来,向榜样学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一直行走在“止于至善”的道路上,享受这种精神追求,让至善的追求“落地”。)活动二 探究与分享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的“探究与分享”板块,思考并回答问题。1.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些同学的议论 你会怎么做 2.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童小勇的人 他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教师总结:从童小勇身上我们领悟到,一次行善是小善,长期坚持是大善。“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设计意图:童小勇是学生身边可以接触到的榜样,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的榜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善,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最高标准的,而是一种坚持,是一种道德修养。每日行为是小善,长期坚持才是大善。)活动三 探究与分享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的“探究与分享”板块,完成辩论活动。辩题:儒家既教人们“独善其身”,也提倡“兼济天下”,哪一个更重要?正方:“独善其身”比“兼济天下”重要。反方:“兼济天下”比“独善其身”重要。教师总结:“止于至善”需要以修身为本,先“独善其身”,再“兼济天下”,二者不矛盾,都是追求至善的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说明修身是根本,是“止于至善”的前提。“止于至善”是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用初中学生喜欢的辩论形式,让学生思考“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增强辨别“耻”的能力,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行己有耻”更要求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青春的探索应该“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做到有底线、有格调,奏响美妙的青春乐章。【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