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3.2 遵守规则 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认同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体会不同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正当需要,有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之心;树立遵守社会规则、敬畏规则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和辨析自由与规则、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提升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自己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能力,自觉遵守规则;能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社会秩序、社会规则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技巧地维护规则;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参与到改进规则中,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归纳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总结出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环境,需要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认识到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能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并为规则的制定积极建言献策。【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点:自由与规则的辩证关系。2.突破策略:通过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比如,对“公共场所打电话”“广场舞大妈扰民”问题的分析,引领学生认识规则,理解自由的涵义;通过正反事例对比,引发学生思考自由与规则的辩证关系,明确自由是人们的美好追求,也需要规则的制约。二、教学难点1.难点:自律和他律,以及他律向自律的转变。2.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名人名言等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自律和他律;通过“自律与他律”的辩论活动来加深对于自律和他律关系的理解;通过“中国式过马路”“醉驾入刑”等社会现象去探究人们不遵守规则的内在原因,从而感悟到我们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活动 社会生活中遵守规则的事例阅读教材26页“运用你的经验”。情境一:我的爸爸在工厂上班,他总是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按岗位要求完成任务。情境二:今年,我们小区召开了业主大会,商讨并制定了《文明停车公约》,所有业主都很自觉地遵守。情境三:今天看演出的氛围很好,演出时大家都很安静,演出结束后我们都向表演者鼓掌致意,退场时也很有秩序。1.思考:结合材料,说一说材料中的人是怎样正确对待规则的。2.思考:说说你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对待规则的,分享你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教师总结:“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自觉地遵守”“退场时也很有秩序”等,让我们感受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上节课提到了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规则,如道德、纪律、法律等,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按规则办事,往往需要我们自觉遵守规则;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则,那可能就会危害到我们的社会秩序。我们该如何对待规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同时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规则的事例。一方面,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正确对待规则,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遵守规则的事例,导入本框教学。通过教材展示的严格遵守规则、自觉遵守规则的正面事例,学生能够体会到遵守规则带来的有序与安全感,从而能够“见贤思齐”。)二、讲授新课(一)环节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活动一 “跳舞的自由”遇上“居民休息的权利”广场舞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是一些热衷于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因为不分时段,不顾及分贝,出现了抢地盘、噪音扰民等行为,影响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居民苦不堪言,甚至叫来了警察。大妈们很是恼火:跳舞是我的自由。1.思考:大妈们有跳广场舞的“自由”吗?周围居民有休息的“自由”吗?2.思考:当跳舞的自由和休息的自由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请你支招。3.思考:如果你是当地民警,接到举报来劝说广场舞大妈,你会对大妈们说点什么?教师总结:广场舞大妈们和居民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冲突。如果不解决,那谁都无法享受权益。这时就需要一定的规则进行规范,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们行使权利不能超出这个边界,不能违反道德、法律,不能侵犯国家、集体、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广场舞”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话题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说;另外,这个话题具有矛盾冲突性,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此让学生一步步明确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5.思考:如果由你带领大家制定规则,你会制定怎样的规则并给出理由?6.思考:规则实施后,有人觉得太过于限制了,你会怎么回答?教师回答:社会生活需要有规则,我们可以规定场地、限定时间段既满足阿姨们的使用也不影响他人使用、不超过一定的分贝以防影响他人休息、限定人数规模防止出现安全问题、规定惩治办法有规可依的方式来规范广场舞阿姨们的行为,但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太过于限制了,但是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保障大多数人的权益,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制定广场舞规则以及违反规定要处罚”这一社会热点事例,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不只是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而且是为了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要对那些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处罚,从而更好地保障人们享有自由。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有序运行,给人们享有自由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环节二 自觉遵守规则活动一 广场舞大妈为高考生自动静音高考刚过,公园里的音乐又响起来了,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重新站到舞台中央。高考期间,为了给高考学子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大多数的中老年朋友主动开启“静音”模式,这让非常多的市民朋友纷纷点赞。蔡大妈说:“高考期间,大家都自觉地休息了几天。高考是人生中很大的一场考试,我们所有的人应当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完成这场考试。”1.思考:你怎么看待蔡大妈等人的“静音”行为?2.思考:你认为该如何做到蔡大妈所讲的“自觉”呢?教师总结:“自觉静音”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外在的他律,也需要内在的自律。“他律”就是个人的行为由他人的要求或外在的规则支配,其表现是:“你必须怎样做”“你应该怎样做”“你不应该怎样做”,或者“不许你怎样做”,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处,即是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自律”就是个人的行为由自己的要求或内在的规则支配,其表现是:“我应该怎样做”“我不应该怎样做”和“我愿意怎样做”“我不愿意怎样做”。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也就是能做到自觉遵守规则、自觉遵守法律。遵守规则,需要自律与他律。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自重、自爱;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守住小节,也能保住大节。(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通过“许衡不食路边梨”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被动依赖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而要自我约束,自觉遵守规则。要像许衡一样做到自律,就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活动选取的事例涉及他律和自律问题,并引申出下一段正文要学习的“自律和自由、自觉”问题。)活动二 闯红灯引发的思考阅读教材第29页“探究与分享”,观看漫画,思考问题。1.思考:晚上在无摄像头的无人路口,你会闯红灯吗?2.思考:如果路口安装了过马路监控器,你还会闯红灯吗?3.思考:如果会暴露个人信息,影响个人信用,你还会闯红灯吗?视频播放:不遵守规则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如交通事故。4.思考:看到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你还会闯红灯吗?教师总结:观点一,“法不责众”,别人破坏规则,我们也跟着破坏,这是一种从众心理;观点二,没有人看到、管束,就破坏规则,这是一种缺乏自律的表现;观点三,破坏规则后没有危险,就破坏规则,这是一种侥幸心理。上述理由不能成为我们破坏规则的理由。如果这些理由成立,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在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常常以各种借口为自己破坏规则的行为开脱、辩护,这实际上是停留在“他律”阶段的体现,没有对规则的敬仰、敬畏,也就不可能将其作为内心准则来指导实践。(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通过对几种闯红灯情形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让我们破坏规则的“借口”,真正做到自觉遵守规则,就是要把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处通过对学生的追问,直达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对比及反思,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三)环节三:维护与改进规则活动一 监督他人遵守规则阅读教材第29页“探究与分享”,观看漫画,思考问题。1.思考:如果你发现旁边有人闯红灯,你会怎么做,是无视还是制止呢?教师总结:面对此类问题时我们可能会产生疑惑:这事与我无关,我为什么要管:我想管,但是人们会觉得我是故意想“出风头”;我不管,总有人会管;我年纪还小,人微言轻,说了也没用;问题太严重了,不是我能管得了的,说了也没用;可能会受到打击报复等等。可是,如果我们所有人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选择躲避的态度,那么日积月累就会导致社会环境恶化、社会秩序混乱,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面对社会中的这些不良行为,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社会环境的破坏最终影响的还是我们自己。社会秩序,与我有关;维护规则,人人有责。维护规则,我们不仅要自己自觉遵守规则,还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通过选取生活中存在的违反规则的现象,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一方面,探讨应该如何督促他人遵守规则,此处还设置了批评不良现象的技巧与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形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活动二 酒驾、醉驾规则的调整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据此,相关部门出台了酒驾处罚标准和醉驾处罚新规定:酒后驾驶分两种:酒精含量达到20mg/100ml但不足80mg/100ml,属于饮酒驾驶;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目前,饮酒驾驶属于违法行为,醉酒驾驶属于犯罪行为。1.思考:阅读教材,谈谈上述规则为什么会有变化?2.思考:在改进规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3.思考:已经丧失合理性的规则是否还要遵守?教师总结: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社会规则也要与时俱进,否则,不再合理的规则就会与社会实际不适应,阻碍社会发展,甚至损害人们的利益,人们也难以遵守这些规则。所以,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同时还要注意,在新规则制定之前,只要旧规则没有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大关键问题,就应该遵守原有规则。假如社会成员能够任意对社会规则进行“变通”,甚至废弃,规则的公信力就会丧失,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通过探究这三种新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更替,学生能够探究出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更新换代,自己也要紧跟潮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的一些规则的变化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三、课堂总结本框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对待规则的三方面内容:了解了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要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社会规则也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知道了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明白了要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学会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积极参与改进规则。【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