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 社会生活讲道德4.1 尊重他人 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懂得“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他人”的道理。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在体验尊重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传递温暖,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师生之间的感情。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能够真正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点:深入理解尊重的价值和意义。2.突破策略:尊重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单一的,需要人们从多个角度(如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和对于社会的意义)来看待尊重,可以赋予尊重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价值二、教学难点1.难点:践行尊重,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尊重他人。2.突破策略:通过设置一些辩论活动,引导学生面对价值冲突时,能够进行深入思考,真正将尊重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在面对复杂情境时,通过多种角度思考,相互对比分析得出最佳解决方案,进而能够真正践行“尊重”这一美德。【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活动 “无礼”与“五里”从前,有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办事,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路上遇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便迎面喊道:“喂,老头儿,从这里去张村该怎么走,有多远?”老人看他轻狂而无礼貌,便脱口而出:“无礼!”说完就愤愤地快步离去。年轻人转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一直没有见到叫张村的地方。这里,年轻人停下脚步来,独自坐在路边,左思右想,考虑了半天,似乎悟出了什么……1.思考:猜想一下,年轻人悟出来什么了呢?2.思考: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呢?教师总结:年轻人的行为是对老人的不尊重,因此,老人很生气使得年轻人白白走了五里路。启示我们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呢?二、新课讲授(一)环节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教材第32页“运用你的经验”,结合图片展示的生活中的两种场景,思考以下问题。1.思考:面对上述两种场景,你的感受有何不同?教师总结: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中,教材选取了两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一个是体育比赛后获胜者主动走上前与失利者握手致意,意在让学生了解尊重的普遍性,理解尊重竞争对手的必要性,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另一个是一位清洁工人刚打扫好路面,一个中学生就随手把垃圾扔到了地上。第二个场景与第一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提升尊重他人的意识。这样设计一方面导人新课,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关于“尊重”的问题,不仅仅是在于表面的行为举止,更是在于内心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这部分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比尊重与不被尊重的内心感受,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活动二:关于尊重的几个观点阅读教材第33页“探究与分享”,请学生结合教材讲述的“关于尊重的几个观点”,从中找到核心词。学生A:我希望被他人尊重,因为受到尊重心里感觉很好。(关键词:希望)学生B: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已。(关键词:首先)学生C:只有他人尊重我,我才会尊重他人。(关键词:只有)学生D:别人是否尊重我,我不在乎,我只关心自己的内心想法。(关键词:内心)请同学们结合对关键词的分析,思考以下问题。1.思考: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 请举例说明理由。2.思考: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帮助是他人需要的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但是,尊重比帮助更重要,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每个人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既包括获得他人的尊重,也包括自我尊重。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人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用处。(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几个有争议的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反思中逐步认识到: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能够增强自己的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尊重比帮助更重要”的观点。通过此活动,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深刻理解尊重的内涵。遇到困难有人主动帮助是一件好事,遇到困难有求于他人,他人愿意帮助是雪中送炭。乐于助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我们在帮助他人时,态度一定要热情,一定要以尊重为前提。)活动三:乞丐可以进图书馆吗?结合P34探究与分享,思考:乞丐可以进图书馆吗?“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如是说。因为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1.思考:是否应该允许乞丐进入图书馆读书,你赞同馆长的做法吗 2.思考:你认为不允许他们进入的理由是什么 3.思考:现在你认为乞丐可以进图书馆吗?4.思考:允许他们进入后,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教师总结:图书馆不允许衣冠不整者进馆读书,体现了人们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的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能够促进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减少社会摩擦。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供其他关于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的材料,拓展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最具有文化积淀的图书馆,应不应该让衣冠不整者进馆读书?通过三种不同观点的交锋,引导学生懂得:对“应不应该让衣冠不整者进馆读书”的问题的探讨,实际上展现的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文化理念。一个整洁的图书馆,一个清净的阅览室,这些只是文化的表象,是外壳;只有对人的关照,尤其是对弱者的关怀和包容,才是文化本身。所以,相互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尊重不分出身家境、职业等,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教师在使用此处的内容时,要将此案例作真实的还原,有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针对性。)(二)环节二:尊重从我做起活动一 关于尊重的三个情境阅该教材第34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用幻灯片呈现以下三个情境:——当小东准备去参观美术馆时,同学拿着数学试卷请教问题。——当小光正在看足球比赛时,约好的同学来家里商量撰写演讲稿的事。——小明对舅舅讲的电影并不感兴趣。1.思考:请分析三个情境中可能存在的冲突。2.思考: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教师总结:根据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与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与热情的帮助。(设计意图:教材选取的三个情境分别体现了尊重他人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通过本活动设计,让学生明白尊重他人的正确方法;通过情境活动,更要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尊重他人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懂得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等原则。)活动二 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放学路上,有同学问:“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同行的几个同学纷纷发表看法。A: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值得尊重。(例如:毛泽东、周恩来、邓稼先)B:我尊重那些自立自强的人。(例如:张海迪、海伦·凯勒)C: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我都会尊重。(例如:新闻报道中的模范人物)D:我特别尊重言而有信的人。(例如:“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1.思考:在你的心目中值得尊重的人是谁 他(她)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2.思考:请给下列情境中人们“心目中值得尊重的人”提供实例。3.思考:你赞同他们的看法吗 说说你的理由。教师总结:不论是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还是平凡的普通人,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我们应该尊重那些为社会作出贡献、自立自强的人,对于那些自暴自弃、依赖他人的人,我们尊重的是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但是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不良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针对“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这个议题以及学生认识上可能存在的困惑,通过对比分析、观点碰撞、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懂得每个人在人格尊严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不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应当受到尊重。引导学生明白努力生活,做好自己,一定会赢得尊重。这个内容建议教师可以作更精准的学情调查,根据学情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更容易提升学生的认识,更具有教学实效。)活动三:生活对对碰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不然要糊了。”“唉,怎么能放这么多油,油放多了不好!”“请你住口!”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1.思考:这对夫妻之间的对话你得到了什么信息?2.思考:你会怎么劝解他们?教师总结: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同时,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家庭生活中夫妻的对话展现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的重要性。同时,每个人都希望被身边的人表扬和赞美,这种基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教学活动设计,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懂得了尊重他人就要学会欣赏他人的道理;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这也是尊重的题中之义。三、课堂总结在这一框中我们学习了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怎样才能做到尊重他人。从个人角度看,尊重是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从他人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从社会角度看,尊重可以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治,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尊重他人,积极关注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