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 社会生活讲道德4.2 以礼待人 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在“心理小测试”和“文明礼仪知识大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明确礼是什么、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探讨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培养文明有礼的意识,鼓励学生检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点:文明有礼的重要性。2.突破策略:通过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感受文明礼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二、教学难点1.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2.突破策略:通过一些优秀历史人物的榜样引领和课上“文明礼仪知识大比拼”,提升学生文明礼仪的素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 小岩的餐桌表现小岩一家约了朋友一起吃晚餐。小岩和爸爸妈妈到就餐房间后,坐在沙发上读着书,等候其他人。几位朋友来了,小岩站起来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大家落座后,爸爸妈妈与朋友聊起天来。小岩虽然有些饿,但还是耐心等待。就餐时,每当朋友用公筷给小岩夹菜,小岩都会站起来表示感谢。1.思考:小岩的哪些行为体现了文明有礼 2.思考;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教师总结: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都是小岩同学文明有礼的表现。如果我们是就餐的客人对于小朋友的表现客人的反应也能体现我们的素养。小主人待人以礼,我们也应以礼还之。不管是就餐的客人还是小岩同学都应该认识到文明有礼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交际能力,文明有礼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总之,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当做文明有礼的人。(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以一个中学生在一顿普通晚餐上的不文明行为作素材,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文明有礼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文明有礼应该从小事做起,所以日常生活是检验人们文明素养的最好途径。教师选取贴合学生实际的事件探讨,让学生参与度更高,也更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进而得出正确的做法。)讲授新课(一)环节一 代人礼为先活动一 三言两语话餐桌礼仪1.思考:小岩的有礼貌给我们带来的好的印象,对于餐桌礼仪你了解多少呢 2.思考:遵循就餐礼仪对于我们有什么样好的影响呢 教师总结:应该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应该等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坐。入坐姿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不得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用餐时须温文尔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女宾。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须小口进食,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自己手上持刀叉或者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文明有礼不仅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交际能力,而且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承接之前小岩用餐的不文明习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用餐的正确礼仪的理解,同时师生一起归纳出讲礼仪的主要表现。采用行为对照的方式以便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将文明有礼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切实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的所在。)活动二 传统文化中对礼的论述阅读教材第37页“相关链接”中的两则名言,思考问题。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人而无礼,焉以为徳 ——扬雄1.思考:请你分享这两则名言的典故或出处。2.思考:结合你的生活实例,说说对两则名言的理解。教师总结:“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不学习和践行礼节、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其意在突出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的意思是,人如果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文明有礼是一个人内在素养和交往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能够给人创造更多的机会,提升人的各种能力,获得较好的发展;反之,就可能遇到不必要的困难,妨碍自身的进步和成长。(设计意图: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礼的论述浩如烟海,且观点纷繁复杂。关于礼对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教材选取了《论语》中的名句“不学礼,无以立”、汉代扬雄《法言·问道》中的“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本活动设计的意图在于,对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古代名人的论述中说明文明有礼对一个人立身处世的作用。)活动三 文明小区建设大家谈阅读教材第38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1.思考:你生活的小区有哪些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哪些影响?2.思考:大家为什么对小区建设有这么多的期待 3.思考:要实现我们对小区的这些期望,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总结: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生活氛围。从社会层面看礼仪,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以“对文明小区的期望”为话题,设计了几个同学的对话,呈现了三种观点:垃圾要分类,机动车在小区内不鸣笛,邻里矛盾、冲突合理合法解决。文明小区除了有这些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征,一个社区是社会的映射,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维持 文明有礼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有哪些 )活动四 文明观赛体现国家形象在南宁举办的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高低杠项目比赛中,某位外国选手失误掉杠。1.思考:猜想外国选手掉杠后,她会怎么做?现场的观众会怎么做 教师展示:这位外国选手在第一次掉杠后,再一次尝试,但可惜这位选手失误再次掉杠。2.思考:猜想当她第二次掉杠后,在场的观众、运动员和教练员会怎么做?教师展示:为了鼓励她,现场观众都鼓起掌来,最终,该选手顺利完成了所有动作。在场的运动员教练员都认为,观众的掌声体现了包容和热情,让大家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3.思考:如果你置身比赛现场,你会鼓掌吗?为什么?教师总结: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论什么场合、背景,我们参加各种仪式都要体现出敬重、严肃和热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日常生活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把文明有礼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在各种活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养。(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意在启发学生在各种场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体现“礼仪之邦”公民的形象。在体育观赛中,体现中国人民积极热情的精神面貌,这是一种文明素养的体现。由此引导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二)环节二 做文明有礼的人活动 参加社交活动应注意的几点材料一:阅读教材第40页“方法与技能”,开展反思交流活动。1.思考:参加社交活动要注意有礼,是否一定要化妆、穿名牌?教师总结:化妆、穿名牌并不是文明有礼的代表,文明有礼首先容貌整洁,男生头发要短而干净,修剪好指甲。女生头发要梳理有型、洁净美观,不能披头散发。青春是自然的美,无须化妆,如果化妆也要自然淡雅。其次是服装整洁、美观、大方,要符合大众审美习惯,不穿奇装异服;要与年龄、性格、气质相协调适合社交场所。参加文艺晚会等演出活动,衣着可适当鲜艳些;参加重要集会,则要庄重些。最后要举止规范,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与他人打闹;与人交谈时语调亲切温和;在交往中,注意站姿、坐相,举止得体,体现行为美。文明有礼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良好的举止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做到着装得体、举止稳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材料二:图片展示,有礼貌与没礼貌,两幅图片2.思考:参加社交活动中你认为哪一种社交方式更容易获得尊重?教师总结:做文明有礼的人,容貌、服装、举止等都是外在的表现,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包括对他人所持有的平等、尊重等态度。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以礼相待,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做文明有礼的人,还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学礼、明礼、守礼的人;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在一般社交场合下,在容貌、衣着、举止等方面个人需要注意的礼节。这些礼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教师和家长的教诲和指导,但是,具体到如何做的细节,学生是欠缺的。因此,本活动能给学生交往提供基本的方法与技能指导,这是对做文明有礼的人的具体做法的补充,所以要与上一个环节衔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情境的选取建议结合自己班的具体问题,这样教学更具实效。)课堂总结在这一框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礼,知道了礼的表现,懂得了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了做文明有礼的人就应从语言、举止、仪表等多个方面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并与身边的人一起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