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章节 第一课 授课日期授课题目 1.2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授课类型 理论课、讨论课 授课时数 1课时教学目标 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理解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什么意义。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们如何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为主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导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什么意义?精讲点拨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一)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呢? 新民主主义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材料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还有100多万军队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站负隅顽抗。国内生产萎缩,民生困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 美元,不仅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不到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国。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局面?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的的局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同地主阶级、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巩固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状况和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完成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使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完全统一。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完成土地改革,进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 (3)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时间:1953年 (2)总任务:“一化三改”,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本质就是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国共产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监戒,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的召开。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我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构想。之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科、教、文、卫、体都有很大发展。 (2)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3)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确立中国大国 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布置课外作业 预习下一节“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教学反思 及自我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