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夯实法治基础(表格式教案)【2023秋九上道法公开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夯实法治基础(表格式教案)【2023秋九上道法公开课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第一框
《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
课题名 《夯实法治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德修养: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3、责任意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教学重点 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教学难点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和善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PPT课件、设计问题与活动 学生准备:填写课前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法治道路的选择 教师导语:中国走法治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中国,正在路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第一节《夯实法治基础》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课件展示:自主学习 1、法治的含义? 2、法治的作用?(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3、法治的要求? 4、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重要性)、总目标、基本要求? 5、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二、新知讲解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本P44页“运用你的经验”四幅图片,结合图片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保证了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点拨:图片中的行为,离不开公职人员的依法行事和辛勤付出,而这些都是在法治框架下的行为。所以,是法治保障了社会生活安全自由、安全、有序。 第一目 选择法治道路 【探究一】课件展示:1.什么是法治?P45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补充:法制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法治:强调的是通过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 法制: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侧重于立法层面 联系:“法制” 是法治的前提,“法治” 是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设计意图】初步掌握法治的定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过渡:在法治保障之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二】请同学们观察以上三幅图片,结合图片,我们来感受在法治保障之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点拨:通过对图片内容的思考,我们认识到对于个人而言法治的重要性 2、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公民)P45 课件展示图片: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法国民法典》等 得出结论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世界) 课件展示:阿里巴巴集团被罚182.28亿元 思考:这体现法治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③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P47 进一步从历史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必然选择法治道路? 建设法治中国,关乎国运民生。然而,我国的法治道路并非一路坦途。回顾历史,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王朝,使中国逐渐走向衰败,1840年以后,许多仁人志士开始逐步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他们变法改制、救亡图存。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快速发展。 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P47 【设计意图】加强与时政、历史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三】课件展示:课本P45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 思考: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定和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结合上述规定,说一说:法治与你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健康不受侵害;保护了我们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加强管教。 -----为我们的家庭成长提供保护,让每一个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和身心发展有所保障。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保障了适龄儿童和每一个青少年公平、公正的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保护了我们的受教育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让公安机关真正服务于人民,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让我们在安全、安定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也是协助弱势、维护公平正义的表现,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司法保障。 点拨:通过思考问题,聆听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能够感受到我国在以“良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何为“良法”?(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法治,首先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还要用好这些制度,做到“善治”。何为“善治”?(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过渡:我国努力实现良法、善治,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法律,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作用,帮助学生难点突破 结论:3、实行法治有怎样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目 描绘法治蓝图 【探究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的推进 (1)课件展示:课本P48页的相关链接,我们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 点拨:纵观历史,我们发现,中国人民对法治的探索从未止步。 人治 法治 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强国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努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2)课件展示:阅读课本49页的相关链接。我们来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师生共同解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建设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结论:4、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 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P48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教材新增内容)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 【探究五】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依据总目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法治中国”描绘出更美好的明天?(学生小组讨论,全员分享交流) --------国家的每一项立法都应该体现人民意志,维护公民的权利,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执法部门应该使每一步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依法为人民服务。 -------司法机关在办理司法案件中应该做到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做到人人守法,自觉遵法,努力捍卫法律的尊严。 点拨: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件材料,归纳所学内容。 结论:5、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P49 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P50 三、课堂小结 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同学们,让我们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布置作业 1.(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提出了“法”的理念。下列古语能够体现法治精神的是( B ) 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②法不阿贵,道不绕曲 ③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④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某地政府为帮助群众和企业解难解烦解惑,探索建立“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平台,从“耳畔”到“指尖”,畅通民意诉求表达,让民生民情网上有人看,民忧民盼网下有人办。该地政府的做法( D ) ①能够帮助群众解决一切问题 ②能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③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杜绝负面與情 ④能够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随着网络的普及,电信网络诈骗给许多不设防的民众在身心和财产上带来巨大伤害。2022年9月出台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预防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法律支撑。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国家应当( D ) ①公正司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②科学立法,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行为 ③加强宣传教育,让公众擦亮双眼防诈骗 ④加强部门协同,严厉打击各类涉诈黑灰产业行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警察同志,我父亲病重需要转院,时间紧迫,实在是没有合适的车位,不得已才在此停车,还望理解。”“祝您父亲早日康复!”近日,一位车主的纸条留言和交警开出的特殊“罚单”同框出现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为交警的柔性执法点赞。交警柔性执法( B ) ①体现了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的理念 ②有违严格执法的要求,是不作为的表现 ③以人性化举措执法,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④不利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都高度关注妇女、儿童、老人等重要群体,以大量具体的司法案件彰显了中国法治的力度、温度,呈现“看得见的公平正义。”这表明( A ) A.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 B.公平正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C.只有司法机关才能维护公平正义 D.我国社会已经实现了绝对的公平正义 6.(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近年来,各类“吃播”节目备受社会关注。有些另类“吃播”行为,浪费粮食、糟蹋食物,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让“吃播”节目具有正能量,需要( C ) ①网络平台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 ②企业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网速 ③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加强监督和管理 ④网络参与者格守道德、遵守法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