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初三历史社会开卷考试复习建议及考试技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初三历史社会开卷考试复习建议及考试技巧

资源简介

课件28张PPT。初三社会复习建议一、开卷考试的误区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一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纠正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二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查。开卷考试,课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学在使用课本答题时存在一些错误做法: 1、考试时从教辅材料中找题。 考试时,凭着自己的模糊印象在教辅材料中一题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最后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2、每道题都翻书。 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再翻书查找。 3、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 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4、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多元的,具有发散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二、中考复习策略 1、对照“考标”,查漏补缺
中考即将来临,中考冲刺复习首先要做的是对照《考试纲要》,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
中考命题要求70%为基础题,而占30%的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所以抓好基础,非常重要。中学所学的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具体的史实性的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名词、概念等;一类是理论性、规律性的知识,包括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主要矛盾、内在联系和经验教训等。所谓重点,一般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对今天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是历史发展的关节点,能够起到划分时期和阶段的作用。”还要依据考纲和教材,重新思考平时练习中的常错题、易错题,对那些记忆不清、记忆模糊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在查漏补缺时,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冲刺阶段的知识查漏补缺复习,做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对重点知识,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多花一点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知识的内在联系上。
例如,中国近现代的重点应放在探索史上(近代化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等),对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事迹应列为重点,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史性的会晤与台湾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日本两次侵华战争、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有关宪法内容的比较、近代前期思想也是重点。再如,世界近现代史的重点应放在美英法日德俄(包括苏联)六国、两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罗斯福新政、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等内容上。2、理清线索,勤作比较,构建知识网络对易混淆、难理解、常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列表归类,加深印象,从而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首先是纵向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要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改革都串联起来,以“线”带面;其次是横向勤作比较,如清朝闭关锁国与新中国改革开放;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路线及结果进行比较,还有俄、日两国变法内容与我国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比较等;再次是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相关的专题。例如: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重大战争、重要会议、重要团体组织、重要法律文献等。 3、提炼热点,拓展能力,重视史鉴作用历史中考命题不回避热点,这是中考历史命题的原则,目的是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冲刺复习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要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2014年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要突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霸权主义;要突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把侵略与反抗联系在一起;要注重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加深对党的大政方针、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提炼热点,拓展能力。附:中国历史2014年周年大事1069年王安石变法945周年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325周年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75周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20周年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90周年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80周年
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65周年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65周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65周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一届人大55周年
1959年是西藏平叛和实行民主改革55周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50周年
1979年中美建交和《告台湾同胞书》35周年
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30周年
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5周年世界历史2014年周年大事记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20周年)
1689《权利法案》颁布:325周年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225周年
1859《物种起源》出版155周年
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研制出第一辆蒸汽机车200周年
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70周年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95周年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85周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75周年
1944年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70周年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5周年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
1969年“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45周年
1989年东欧剧变
1999年年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15周年
1999年科索沃战争15周年
1999年欧元十五周年、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标志之一。4、总结方法,模拟强化,掌握解题和考试技巧(1)单项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单项选择题是用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最佳题型,特点是设计灵活、知识覆盖面广、答案惟一。解答的关键是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及相关的限定因素,排除干扰项。(2)列举题的解答技巧列举题就是把符合某种条件的人物、事件等按要求排列出来的题型,基本为同一个主题。(如改革、科技、文献、建筑等)答题时要搞清楚试题问的是哪一方面的问题,界定时空范围,确定要答的内容,避免因为审题不清而导致知识点的张冠李戴、不全面或顺序颠倒。答题要求规范有序,简明扼要,用词准确。(3)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技巧材料解析题包括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开放型材料题(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技巧:①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②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二是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课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三是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③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一是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二是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三是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纲。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4)综合题的解答技巧问答题是测试考生分析、理解、判断、概括、归纳、综合等能力的常见题型。解答时,一要审好题,抓好关键词;二要确定答题范围与内容;三要规范组织答案,做到条理化;三是答案多角度、多层次、创新 (5)辨析题的解答技巧 辨析改错题时本次中考新增题型,也是拉开学生考试差距的一种题型。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一定要落实。答题时应该注意错误项应该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用等范围内,而不是一些修饰词等。 三、考试技巧1、控制答题时间
答题必须先易后难——先答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题目,果断跳过那些暂时想不出答案的题目,把应该得到的分数都拿到手,再回过头来“啃硬骨头”。 2、认真审题 同学们在审题时一要心细,看清楚几个问、问什么。二要写准。
为什么要这样问(或者命题者想考我什么考点)遇到没有把握的考点,
千万不要轻易下笔,而要在教材上找准了答案再下笔。3、规范答题 同学们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答题规范:一要点要序号化;二答案要顺序化;三内容要重点化;四答案要全面化。4、据分答题根据分值巧妙分解题目,一般来讲,答题针对性很强。例如有的题目是5分,实际上刚好有5个得分点 14年中考考复习三要素:“务本” 、“求能” 、“联热点” 1、“务本”:这个“本”不是教本的“本”,而是历史学科的“本”,历史教育的“本”。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育要“尊重历史,追求真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有别以往过分“依纲靠本”对历史结论和认识的记忆和解释。
2、“求能”:“能”即考试大纲里提出的十种能力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阅读能力、查阅和运用工具书的能力、编写提纲的能力、认识和编制图表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具体到题型的训练就是材料题,注意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判断分析、表达书写等环节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
3、“联热点”: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热点、教学改革热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