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2023年普通高考全国卷乙卷历史试题解读目 录CONTENTS试题总评020301试题解析应对策略试题总评PART 01Shi ti zong ping分值分布选择题 41题 42题 选修题 试卷必修部分分值占比 必修部分占比(2023年) 必修部分占比(2022年) 必修部分占比(2021年)中国古代史 4*4=16分 12分 15分 28% 69% 59%44%中国近代史 4*2=8分 25分 15分 33% 中国现代史 4*2=8分 8% 世界古代史 4分 4% 16% 26%41%世界近代史 4分 4% 世界现代史 4*2=8分 15分 8% 中国史占分比例不断增加内容分布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2021年 28分 20分 37分2022年 24分 41分 20分2023年 45分 16分 24分政治史、文化史比重上升24题 先秦25题 秦汉、隋唐、宋元26题 27题 明清28题 晚清29题 民国(北洋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30题 中国现代史31题 中国现代史32题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罗马)33题 世界近代史(政治、经济、思想)34题 世界现代史35题 世界现代史(苏联史、当代资本主义)选择题题号考查内容基本稳定,今年有微调微调体现为: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选择题各减一题,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各增加一题。考点盘点题号 考试内容 考查知识点 考察范围 素养考察 分值24 战国时的农业政策 战国时生产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代史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4分25 唐中后期文人唱和之风 南方相对安定 中国古代史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4分26 南宋时文人刻书 宋代书籍印刷 中国古代史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4分27 朱元璋要求邻里间互相知晓 朱元璋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中国古代史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4分28 伦敦市场中国茶叶价格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近代史 历史解释 4分29 陈独秀主张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近代史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4分30 新中国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的方向 中国现代史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4分考点盘点题号 考试内容 考查知识点 考察范围 素养考察 分值31 北京京剧团改革 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中国现代史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4分32 古雅典“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世界古代史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4分33 查理二世的统治 国王的军事权 世界近代史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4分34 美国各种法西斯组织的出现 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 世界现代史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4分35 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状况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世界现代史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4分更注重考察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等素养高考考察更注重回归历史本质的考察试题总评一、从中外史分值占比,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占比可以发现:高考乙卷历史试题严格贯彻《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才”的政治意图。今年乙卷试题中国史分值占比升高、政治史占45%,文化史比重24%也稳步提升,可以看出国家的意图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考生更好的了解本国国情、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促进文化自信、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政党自信、民族自信等要求,适应为国家选拔合格人才的需要。二、高考历史试题更注重高考的“导向性”,回归历史本质的考察,以更好的促进教考衔接。6月8日文综考试考完后,有记者通过调查发文“文综试题”太难了!真的难吗?这两天我通过做题、解析答案发现,其实高考试题基本上是“中规中矩”试题总评规范朴实,哪怎么“难”了呢?本人认为(个人观点)难就“难”在我们平时的训练、学习是不是“跑偏了”?教、学、考出现了偏差!我们做的大量的工作是否符合高考考察历史的本质需求?我们是否忘了历史的本质是什么?所谓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所以我认为历史的本质之一就是要对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准确把握和认知、能比较正确的解释历史。所以今年的考题中:(1)时空观念的把握特别重要。今年乙卷中有多各试题考察时间观念,要求时空观是准确性、特别注重基本历史事件的时间性和基础性考察,这“让个别好高骛远的考生”立马“懵逼”了!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使考生在这次考试中吃了大亏。所以试题总评今后的备考中一定不要忘了,你学的是历史、是过去某个“时空”发生的事件或活动,不要轻视基础知识。这是历史的本质考察之一。(2)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注意区分与课本基础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的复习。这次高考中不但暴露考生对时空观念把握的不牢固,还体现为对基础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所以今后复习中,要对基础知识准确把握,要做区分易错易混知识的训练,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归类和比较。课本知识很重要,只有掌握好了,才能较好的做到教考的完美衔接。当然历史的本质考察也有一定的层次性,同学们除了掌握最基本的本质属性的考察外,还要理解历史的本质考察还包括素养立意、价值引领等方面的内涵,说白了就是让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才是历史本质学习更高要求。试题总评(3)乙卷“导向性”的另一个体现就是试题的“研究性”和“创新性”今年乙卷试题的另一个“难”我猜可能就是试题的“研究性”和“创新性”。在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个选择题都是对某个学术问题的研究,情景设置新颖,给考生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和新的解题思路,体现创新性,要求学生要由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传新思维,这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短板,但出题老师会告诉您我们的考试是“选拔性的考试哦!”三、乙卷历史试题更注重学生基本功考察、考生思维品质的考察通过探究乙卷42题我们发现,本试题今年又有创新。创新一就是教师平时教学中最难的一个问题(即提炼观点)在这里不是什么事,学生可论述的观点几乎可以信手拈来,但当考试论述时发现原来论述过程也有难度啊!试题总评2021年高考42题要求说明原因2022年42题要求得出一个正确结论2023年42题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强调多角度的正确的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的过程三年高考乙卷42题设问的变化试题更开放试题总评高考历史开放性小论文试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或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对论证结果进行反证、探索和创新,凸显思维的个性和潜力。今年乙卷第42题以梁启超对“民德”的观点为主题,构建多视角问题任务,学生可以肯定或否定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对观点进行商榷补充。试题具有较强的思维力度,在试题的开放性方面又有新突破。在文综考完后,一些考生反映,观点提炼出来了,但在论证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平时积累的历史论据素材太少,论证不充分,或者所写论据与论点不太相符,所以答的很纠结。这里强调的一个新问题就是平时基本功的训练问题。论证能力就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每个同学在平时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努力提高思维品质。试题总评四、试题体现各学科的渗透,所以考生课外知识的拓展也很重要。今年乙卷试题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各学科的渗透。这个渗透除了政、史、地的渗透外,还有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渗透。如25题,唐中后期的“唱和之风”,这就需要对语文中涉及的“唱和”有所了解,何为“唱”?何为“和”?“和”与“唱”的关系等等。这也要求我们考生平的死学是玩玩不行的!还学要对历史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研究方向有所涉猎!!特别是要善于探究的学风才更符合新时代高考点需要!(注:以上为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得出的一些启示,希望能对您有一定参考作用)注重考查中国史注重教学衔接注重推理、逻辑思维注重探究意识、创新思维学以致用PART 02试题解析Shi ti jie xi试题解析24.孟子说:“五面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最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特点,而小农经济的发展是当时生产技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选C。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如汉初。题干当时尚处于战乱中,故排除A;战国时井田制已崩溃,排除B;战国时商业繁荣,故排除D。【素养考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难度】中规中矩试题解析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与江南地方相对安定有关,故选A。坊市制度的崩溃发生在北宋,故排除B;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故C错误,排除 ;唱和“江南”诗歌与经济重心难移相关,但“导致……”的表述错误,故排除D。【素养考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难度】答案较隐蔽,创新一是历史与文学功底渗透,语文知识与历史知识的综合(更多学科之间的渗透);创新二:试题答案隐蔽,需要综合判断才能答对。研究性明显。难度:四颗星。试题解析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已任。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答案】D【解析】士族阶层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排除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时期,排除B;科举制兴起于隋朝,排除C;刻书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素养考察】历史解释、【难度】试题有一定难度。试题解析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儿,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朱元璋意在加强对民间的控制,故选B;明初经济残破,急待恢复,当时不可能强调农商皆本,排除A;未反映禁止人口流动的信息,排除C;当时只能促进经济恢复,不可能达到均衡发展,排除D。【素养考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难度】考生要有一定的判断力。试题解析28.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削弱了中国商品的国际地位,故选D;AB两项内容材料未涉及,排除;“促成了……”有点夸大其辞,排除C。故选D。【素养考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难度】今年的选择题有些考生说“难”,难在哪里呢?难就难在试题“探究性强”,其材料既不脱离平时教学,但角度又很新颖。试题解析29.1920 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结合时空观念判断,1919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 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陈独秀发文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故选C;材料未涉及工人待遇,排除A;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内,难以达到“深入人心”,排除B;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在北伐战争期间,排除D。【素养考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难度】判断有一定难度!试题解析30. 图3、图4分别为1955~ 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结合时空观念判断可知,体现了新中国艺术创作的民族化取向,故选A;1955-1956年处于一五计划后期,当时只是引进苏联技术,与苏联合作,谈不上进入世界市场,排除B;民族性不排斥兼收并蓄,排斥C;D向的错误与B相同,时空观念穿越,排除。【素养考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图3 图4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试题解析31. 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故选C;当时文化建设主体还是公有制形式(70%的工资国家负担),排除A;B项“整体”夸大了,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以后的事,排除D。考察改革开放的文化领域改革成就。【素养考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试题解析32.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先后三次攫取雅典城邦的统治权。他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族,时人称其统治时期为“盛世”。该“盛世”的出现,得益于A.梭伦改革的制度基础 B.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五百人议事会的产生 D. 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答案】A【解析】材料考察雅典僭主统治的黄金时期,庇西特拉图以独裁形式推动民主的进程。而这得益于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的制度基础,故选A;雅典民主政治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确立起来,排除B;五百人议事会也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出现,排除C;D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素养考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趋势】时空观念判断尤为重要。试题解析33. 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1661年时空定位,英国当时查理二世复辟,急于巩固自身地位,故选B;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A;1588年英国已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排除C;D项发生在1689年后,排除。【素养考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趋势】回归对“历史”的本质考察。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这里时空观念特别重要。试题解析34.20 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 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答案】A【解析】19世纪30年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引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局势动荡,法西斯实力趁机抬头,故选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就开始盛行,排除B;30年代罗斯福新政干预成效明显,排除C;D项未涉及,排除。【素养解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趋势】回归对“历史”的本质考察。简单而朴实。解析到这看,试题并非真“难”,而是考生不适应,平时的训练是不是有“跑偏”的嫌疑,失去了对历史本质的认识,钻了“死牛角”。试题解析35.1960~1970 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 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I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根据材料1960~ 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素养解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趋势】回归对“历史”的本质考察。简单而朴实。解析到这看,试题并非真“难”,而是考生不适应,平时的训练是不是有“跑偏”的嫌疑,失去了对历史本质的认识,钻了“死牛角”。高考试题要发挥引领教考衔接的作用。试题解析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 13日)材料二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撒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8 分)(1)[参考答案]主张: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会议要求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敌占区;扫除一切障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国民党:准备应对敌军反抗;敌军必须向蒋介石指定军官投降;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试题解析材料三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8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9 分)(2)[参考答案]措施: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要求中国战区日军向蒋介石投降;美国利用此次时机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助蒋反共;保留日本实力,使其成为反共前线。(3)[参考答案]评价:中共:中共是坚决要求彻底消灭敌伪军及其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符合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国民党:国民党提出准备应战敌军反抗,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但其要求敌军必须其指定军官投降;对封锁地伪军策动反正,都体现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在维护国民政府的利益,而不是人民.大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美国: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利用日军,支持蒋介石进行积极反共,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这是以美国利益优先的霸权主义的表现,这不利于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试题解析【解析】本题反猜题意图明显,试题有点像高二难度的题型。但问题明确,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映射时事政治,即二战对日本的态度问题,彰显美国的霸权主义色彩。试题映射热点,但不直接考察热点,利于历史上的大事映射热点,这就是今年高考问答题的一大特点。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全国乙卷42题解析试题设问开放性强构建多视角问题任务多途径解决问题启发探究和观点创新入题简单,但组织论述有难度贴近生活,影射当今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问题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全国乙卷42题答案示例1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范滂、陈蓉为首的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僑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全国乙卷42题答案示例2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落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僑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45. [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材料一候选郎中陈时政奏请:“日本伊藤(博文)罢相来游中....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奏陈:“建议之臣言联英、日以拒俄者,十之八九,而言和俄以疑英、日者,盖百不得一...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戊戍变法档案史料》材料二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向严复询问变法对策。严对日:“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陈时政、黄曾源、严复的主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9 分)试题解析45. 【评析】材料中涉及针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想的三种方案,要求学生说明方案并整体评析,考察学生基本的素养,即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告诉学生既要爱国、又要理性爱国。试题解析46.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分)材料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 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 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9分)试题解析【评析】通过战争中飞机的运用分析科技成就与战争的关系。科技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也可成为杀人武器。当然,科技成就也可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工具。试题解析4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材料孔尚任( 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64世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他博览群书,喜诗文,精通音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他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该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为统治者所不满,孔尚任旋被罢官。-----摘编自《中国戏曲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7分)试题解析【评析】素养要求:家国情怀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试题解析PART 03应对策略Ying dui ce lueSWOT鼓励探究性学习,鼓励创新思维加强学科素养的学习;贯彻课程标准注意中国史和世界史学习精力的分配,涉猎更多课外知识回归历史本质的学习,注意教考衔接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一、认真学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坚持“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知道为什么要考。“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应对策略二、明确课程标准,加强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学习。在平时的复习中,要严格贯彻课程标准,按课程标准要求去掌握重难点;另一方面,对学科素养的五个方面注意掌握和研究,体会高考考察意图。切实体会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含义,鼓励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应对策略三、回归历史教学的本质,努力提高思维品质历史教学的本质首先是通过时空观念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要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认知;其次就是通过学习历史掌握核心素养;第三是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适应祖国对人才到需要。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关键能力,及认识历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思维品质,即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等。应对策略四、鼓励探究性学习、提倡创新思维、扩展课外知识高考历史学科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或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对论证结果进行反证、探索和创新,凸显思维的个性和潜力。如文综乙卷第42题以梁启超对“民德”的观点为主题,构建多视角问题任务,学生可以肯定或否定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对观点进行商榷补充。试题具有较强的思维力度,对启发学生独立探究和进行观点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应对策略五、坚持素养立意、做好教考衔接高考历史试题既在内容范围上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注重全面性、突出主干,又在考查要求上与学科素养对接,促进教、学、考的有机衔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素养立意,了解素养要求,贯彻课程标准,知道高考如何考?知道我们应该如何教?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真正做好教、学、考的衔接。努力到感动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