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背影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朱自清《背影》是初中阶段汉语教材中的重点文章之一,更是中考试卷课内阅读部分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故在中考之前学生必须把文章熟记在心,为此,教师会多次讲解本文。
在复习过程中要抓住以下几点:1、强调文中重点字词;2、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3、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4、结合本文指导学生写作;5、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需求分析: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本班学生除了关心自己,对周围的一切普遍比较冷漠。为此,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对其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使学生懂得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人在社会中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要关心周围的人、事、物,形成自己良好的交际圈,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所改变。
本班有40名学生,均来自边远的农牧区。在学生普通话不会说且听不懂或能听懂部分但说不好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掌握课文要点。
实施过程:
本节课从“情景导入——明确考点——作者简介——字词过关——记忆达标——探究——课外延伸——教师寄语”等方面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的途径,采用设疑、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导入,采用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渲染气氛。让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一句。
其次,明确考点:作者、体裁、字词、文章内容的相关知识点等。之后按照知识点的罗列顺序逐层复习。
然后,归纳主旨,课外延伸。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晒自己的幸福。
最后,教师寄语,对学生提出期望,教导让学会感恩。
前期准备:
1、在充分了解学生复习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考课内重点文章的考点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网络上收集图片素材,制作课件。
2、整理复习要点,编写教案。
3、电子白板教室。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2、方法与过程:设疑、探究、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深切的父爱,懂得感恩(教育 ( http: / / www. / )学生 ( http: / / www. / )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二、教学重点:
1、第二次背影,父爱的体现及儿子对父爱的回报。
2、感受深切的父爱,结合自身感悟自己父亲的爱。
三、教学难点: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
四、课前的准备:1、制作课件 ( http: / / k. / " t "_blank ); 2、准备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课时的安排:共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伴着优美的音乐,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刚才的歌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生活中我们把他叫作“父亲”。也许是因为父亲少了母亲般细腻温情的呵护,生活中他们对我们的爱往往很容易被忽视。“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却只尝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其实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去爱,而是我们没有细心去感受罢了。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深情再次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二)明确考点:(见课件)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散文《匆匆》《春》《背影》。(请学生回答前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检查复习情况: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奔 (bēn )奔波 丧 (sāng)丧事
(bèn )投奔 (sàng )丧气
帖 (tiē)妥帖 藉 (jí) 狼藉
(tiè)字帖 (jiè)慰藉
(2)记忆达标检查:(题目见课件)
下面同学们就根据问题的提示,回忆一下课文内容,希望你能成为那个满载而归的人。
1、文章线索,主要人物,主题。
2、文章主要事件。
3、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从文中找出原话,后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学生找原话,教师归纳)
<1> 惦记背影 (思念父亲)
<2> 刻画背影 (望父买橘)
<3> 惜别背影 (父子分手)
<4> 再现背影 (别后怀念)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个背影都牵动着作者情感的脉搏,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线索作用,即“背影作线,贯串始终”,咱们平时在写文章时可以学习运用这种写法来表现中心。)
心中的背影,眼中的背影?(请学生回答)
(五)重点赏析(第二次背影,感受父爱。)
(1)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①根据对前面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当时父亲面对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现状,外貌描写中提到的“黑”、“深青”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这一点。说明他的境遇极为糟糕。同时与“我”的穿着形成对比,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朴实的爱。
②如: “蹒跚”、“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维艰、为儿子做着力不胜任的事。有如“临行密密缝”,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呢?
(2)父疼子的体现:
两次提到我的年纪,父亲临别说的五句话,父亲还为儿子做的其他事,用意是什么?(归纳出父疼子)
总结:在父亲的眼中,儿子永远都是个孩子,父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简短朴实的话语中,无不透露着他对孩子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表现了淋漓尽致。
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平凡、坚强、乐观、执着、爱儿子、伟大)
5、回报父爱(子爱父)。
四次落泪,两次自责。
(1)以前对于父亲的表现,我心里曾经暗笑他迂(第五段),而此时此刻“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流下了感动的泪。
a、伤心(难过)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面对家庭的不幸,我流出了悲哀的泪水)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
C、依恋(惜别)之泪:父子离别。
d、:思念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2)两次自责(见课件)
(六)课堂小结,明晰主旨: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文章通过父亲对儿子一点一滴的付出,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疼爱儿子的;同样,通过体会儿子那眼中流出的泪水,我们也能体会到儿子是怜爱父亲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射出他们之间浓浓的父子之情。真可谓是“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
(七)生活链接,情感迁移:
父母的爱其实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你早上出门时放在你书包的一盒牛奶……但是你在意了吗?你用心感受了吗?爱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少了发现爱的眼睛。
接下来,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一道题: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推着轮椅的母亲,傅聪有傅雷的家书,而我却有——
教师举例:母亲温情的目光,冰冷的双手,富含母爱的药渣……
(八)教师寄语:
人生路漫漫,亲情相陪伴。拥有之时,要懂得珍惜,别等失去之后,只剩悔恨内疚的回忆。学会感恩吧!别让这几世修来的缘份,转瞬即逝,别让自己的年少无知,挥霍在宝贵的青春岁月!不要再把年少无知当作可以对爱麻木不仁的理由。 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父母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让我们学会爱、感受爱、回报爱!好吗?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应用成效:
1、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自主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实行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创设氛围质疑,引发探究意识,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想想自己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进而晒晒自己的幸福,教导其时刻要懂得感恩。
4、让学生通过反复地熟悉课文,明白文章主旨是需要载体来承载的,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评价反思:
一直以来学生都不注重积累汉语文的相关知识,认为语文就是能听得懂,会说普通话就行了。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普遍开始急躁起来,将多数心思放在数理化等薄弱学科上,汉语文除了上课,可谓是无人问津。对此,作为备课组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自己班开始实践,各种方法轮番上,最终找到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方法,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要求他们记的东西只要通过多媒体展示给他们,他们就记的非常好,学习兴趣也特别浓厚。之后,我就将此法在全年级推广,且效果不错。其实想一想,我才知道,在初三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为了方便自己教学,也为了赶进度,从未给他们上过多媒体课,现在没办法了,上了一节,真是“病急乱投医”没想到还起到了好的效果,让我欣慰的同时,更值得我去思考。最大的缺点:说话时语速过快;同时“课外延伸”本应是本节课的亮点,但因时间所剩不多,故这部分讲得有点急,如果时间安排再合理一点会更好。
父疼子
+
=
子爱父







两次自责
“聪明”是反语,表现了“我”不了解父爱的自责之情。
PAGE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