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手电筒(教案)(表格式)安徽大学版五年级上册 活动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你好,手电筒(教案)(表格式)安徽大学版五年级上册 活动课

资源简介

教 案
课题: 你好,手电筒!
科目 少儿劳动课 教学对象 7-12岁学生
类型 新授课 课时 90分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通过教师介绍手电筒工作原理及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手电筒制作,使学生了解电气回路知识,并与日常生活中通路内容产生串联。学生们通过学习,初步实现对电气故障中通路、短路的内容排查,使学生对“电”拥有更具象的认识。 学生们在对简易手电筒的学习制作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定电气设备的基础安装拆卸技能,还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学生心中深植“工匠精神”的种子,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
学情分析: 该课程主要面对小学阶段学生,学生们对于未知的探索欲很强,但安全意识较为薄弱。课堂中应在保护同学们求知欲的基础上加强安全意识输出,使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 根据同学们年龄特点制定相适宜的劳动任务,引导同学们合理使用工器具。引导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的基础上,提高其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2、技能目标:完成手电筒的制作;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手电筒的制作。 2、教学难点: 手电筒的制作工艺及手电筒运行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自主探究学习
使用教具: 多媒体、自制教具
序号 教学进度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 核心素养目标
1 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准备上课,准备好PPT及相关用具。进行考勤签到及课堂秩序建立。 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认真听课。
2 知识导入 通过动画片播放手电筒的亮和灭引入,引导同学思考三个问题:1、联系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2、观察手电筒的两个状态;3、思考手电筒为什么会点亮和熄灭。 通过动画片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串联。
3 讲授新课 各式各样的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各个部件; 简易手电筒的内部原件:发光体(灯泡)、电源(电池)、导线、开关、筒身。 手电筒的起源; 自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以来,移动照明经历了从火、油、蜡烛到手电的发展历程。早期,人们使用火把,了防止风把火吹灭,人们给油灯加上了罩,就形成了灯笼。随后又有蜡烛、煤油灯等照明工具出现。直到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伏特发明了电池,休伯特在一次下地下室寻找东西的过程中,想着如果电灯能随身携带,岂不是很方便。于是他把电池和灯泡放在一个管子里,第一个移动照明手电筒就问世了 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当开关闭合时,开关、电池、灯泡三者会被导线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也就是一个没有断点圆圈),电流通过导线通过灯泡,灯泡内钨丝在电阻的作用下发光发热(电阻就像十字路口的红灯,电流就像准备通过十字路口的小车,当遇到红灯时排队的小车越来越多,就像小灯泡一样集聚很多能量产生光和热)。 动手自制简易手电筒。 需要的材料:小灯泡1个、导线2根、电池1个、塑料水瓶1个。 拿已经做好的手电筒实物讲解制作过程,学生根据所学的手电筒工作原理,自制简易手电筒,教师巡视指导,开始动手操作前强调实验课安全纪律,并在PPT中投屏已经做好的简易手电筒,并将做好的手电筒实物供同学们传阅。 通过观看各式各样的手电筒,使学生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建立联系,增强课程实践性。 通过对照明工具发展历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 通过探究,了解电筒的设计理念和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应用做有效链接。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 寓教于乐,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在探寻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在劳动任务中。
4 课堂小结 老师运用PPT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邀请同学们点亮自己的手电筒展示今天的劳动成果。并通过对学生随机提问方式进行本节课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和扩展。 问题1:制作手电筒需要什么零配件? 问题2:除了今天课堂用的水瓶、我们还能用什么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手电筒? 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
5 布置作业 选做题: 1、同学们回家后,向家人讲述手电筒的制作过程。 2、同学们可以在课后,与家人一起运用今天简易手电筒的零件以及自己收集的材料,改装出一个更漂亮、更多功能的新手电筒。(可以从筒身的装饰、手电筒的档位调节、手电筒光色变换、手电筒光源扩散等方面展开扩展。) 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要求,分层次作业,使全体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技能,使有能力的学生得到拓展、拔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综合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