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可能会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 ”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本课题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另外,从化学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关注分子、原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不同情况。
二、学情分析
年龄特点决定了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后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如何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观点,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过由于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已经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2.从微观现象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引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从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探索“物质是什么?物质由什么构成?物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你对以上问题有过思考吗?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那么什么是分子、原子呢?科学家们是怎么发现它们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子和原子。
【讲解】化学史。
1.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大量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
的粒子构成。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提出了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
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3.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他引出了分子的概念,解释了道尔顿学说不能解释的宏观现
象。
4.布朗运动实验: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小颗粒时,发现宏观物质颗粒
在做无规则运动;经过多年研究得到了理论上的解释,并能为宏观实验所证实。该实验可
以间接显示微观粒子的存在。
【总结】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能够看到构成物质微观粒子的影像。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图片展示】 盛放的鲜花、香氛、烤肉。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这些物质散发的香味呢?
【总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香味的微粒很小,且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板书】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硅表面的原子图像;一氧化碳分子排成的人形图;通过移动铁原子构成的文字。
【总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过渡】现在我们已确信了这些微粒的存在了,但是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性吗?
【学生活动】任务一:分析下面这些数字,说明分子具有什么特性?
1滴水中约有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千克。
【总结】从微观角度分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们肉眼根本观察不到。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图片展示】湿衣服慢慢晾干;品红在水中慢慢扩散;未见花开先闻花香。
【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任务二: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讲解】实验药品:浓氨水、酚酞溶液、蒸馏水;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不同规格的烧杯、玻璃棒等。
【实验1】往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搅拌。取一支试管,导入少量烧杯中的溶液,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浓氨水,滴入试管,观察现象。
【总结】试管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讲解】浓氨水显碱性,酚酞溶液是一种指示剂,遇到碱性物质变为红色。
【实验2】另取一个小烧杯B,倒入少量的浓氨水,将实验1中的烧杯A和烧杯B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总结】
烧杯A 烧杯B
现象 酚酞溶液变红 氨水不变色
解释 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使酚酞变红 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
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等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实验3】在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20 mL冷水、热水,并分别加入少量的品红(或红墨水),静置几分钟。静置观察。
实验现象:热水中的品红比冷水中的品红扩散快。
【总结】温度越高,微粒的能量越大,运动速率也越快。
【图片展示】装满乒乓球的塑料瓶;装满豆子的玻璃杯。
【提问】乒乓球和豆子之间都有空隙,肉眼不可见的微粒之间是否有间隙呢?
【学生活动】任务三:酒精与水的混合。
【实验1】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总结】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
【讲解】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
【实验2】取两个针管,一个吸入水,另一个吸入空气,分别压缩两个针管。
【总结】吸入空气的针管容易被压缩,而吸入水的针管不易被压缩。
【讲解】分子之间有间隔,且气态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态物质。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被压扁的乒乓球在热水中很快鼓起。
2.6 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总结】1.兵乓球里面有空气通过热传导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致使空气体积增大使扁下去的地方鼓了起来。 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间隔距离越大,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能使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宏观表现为体积减小。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解释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
【总结】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解释过氧化氢制氧气。
【总结】
【讲解】水蒸发是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变化,化学性质也不变。而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是化学变化,过氧化氢分子变成水分子和氧分子,化学性质改变。所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图片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你们从这四种分子的模型,能得出什么信息?
【总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不同的分子构成是不同的,其化学性质也是不同的。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也不同。
【板书】二、分子可分为原子
【图片展示】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的微观反应示意图。
【讲解】在化学反应中,过氧化氢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和氢原子,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学生活动】根据氧化汞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过程。
【讲解】在化学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则化学变化实质是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总结】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分子都是有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2.区别: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微粒:分子、原子
2.基本性质: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