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细数来时星满路 学以致用向未来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解读的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我将主要从教材、课标、学情、教法和学法这几个方面进行解读。说教材本册教材共有十一个单元,分别为: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图形(一);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11—20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期末复习;以及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个综合实践活动。(标红的为重难点)本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三个特点:第一,先教学最基础的思想方法。例如:对应思想、比较思想、分类思想。第二、突出“分”与“合”的思想。第三、穿插安排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中又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探索规律。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与几何分为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与位置。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是简单数据统计过程的分类与整理。综合与实践由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构成。数与代数中的第一部分:认数,从第一单元的的数一数,第五单元的认识10以内的数,第七单元的分与合到第九单元的认识11-20各数。通过构建量与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第二部分:计算,从第八单元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到第十单元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单元比一比,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轻重、远近等,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第四单元认位置,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初步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通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为今后学习几何图形奠定初步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经验。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三单元分一分,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学习统计和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综合与实践领域:结合认识物体安排了《有趣的拼搭》,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丰收的果园》。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现实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说课标首先是本学段总目标。(1.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能辦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分类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主题活动中认识货币单位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3.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接着是本学期目标: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期间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 20以内的数,会 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不含退位减法);能辨认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会简单的分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信心。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的年龄小,有好动、易兴奋、好奇心强、爱探究、易感染、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所吸引。基于此情况,我会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课堂,用自然的提示语,激励语言,口头指令,手势动作牢牢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说教法、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在本学期中,我将采用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谈话法、讲授法等教法,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引导学生采用预习法、自主探究法、独立思考、观察法、小组合作、讲练结合等学法,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发现并掌握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丰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创设形象、生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进行有趣的数学活动吸引学生。(2)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些童话故事的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学习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3)设计丰富的活动提高计算能力,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数学扑克、登山夺红旗、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习惯呢?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数一数在“数一数”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观察儿童乐园里有些什么,再按自己的方法找一找、说一说、数一数。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无序地找,甚至会重复或遗漏。因此,在指导数数方法时,首先要明确数的是什么。在数的过程中提倡逐一计数,每数一个做一个标记(“数一个划一个”),避免重复和遗漏,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单位名称,从而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为今后学习数的组成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交流比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有序观察的优越性,从而为有序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点子图是学生在认识数字前,对数数结果的抽象表示。这里利用学生已有经验,采用“慢镜头”,通过观察点子图与数数结果的对应关系,初步体会可以用符号表示结果,经历由实物抽象到符号的过程,培养符号化思维,感受符号化思维。“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鼓励学生在教室里、校园里继续“数一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记录数数的结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有趣的拼搭在“有趣的拼搭”课程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本课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运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采取分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进行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能作出判断和简单的评价。通过这些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适时地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行为进行激励评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下一阶段的活动。(三)分一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在具体教学中,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分一分”时,可以在导入时先设计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尝试整理,学生整理完后要问问学生为什么要那么摆放?那样摆放有什么好处?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得出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要好。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同样十分重要。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做中想,想中学”。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将四个桃放在两个盘里:一盘放一个,另一盘放三个;一盘放两个,另一盘也放两个;一盘放三个,另一盘放一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除了知技能和学习习惯培养以外,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还将进行学科综合,教材中思考题和你知道吗?我们可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材11页,关于左右的思考题,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行?通过此列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实践,将数学与德育相结合。以上就是我本次教材解说的全部内容,细数来时星满路,学以致用向未来。感谢大家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