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周数Week: 第1周 授课日期Teaching Time: 9.4 主备教师Major Teacher: 宋成标 教学执行人Operating Teacher: 宋成标主题Topic: 有关光的思考 单元Unit: 《光》 总课时数Total Hours: 1教学目标Lesson Objectives: 科学观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知道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 科学思维:以观察“黑暗中的苹果”实验为证据,说明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态度责任:感知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Key points: 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教师课前准备Teaching preparation: 黑色箱子、苹果、PPT课件学生课前准备Teaching preparation: 作业本、记录单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导 入 前置调查:关于光你了解哪些?你还想了解什么? 1.小组交流关于光已知知识和想要了解的知识。 激发学生对光的学习兴趣,便于导入本单元的整体学习。 预设环节3分钟探 索 探索一:光从哪里来? 1.用PPT展示图片(太阳、月球、星空、点燃的蜡烛、夜晚的灯、霓虹灯、萤火虫、反光镜、亮着的电灯、发光鱼等), 2.布置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图片中显示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你的辨别依据是什么? 3.提供练习(以下哪些是光源?) 小组研讨并分类(及时记录) 汇报交流研讨的结果,归纳出光源的特点。针对有争议的分类结果继续进行研讨,达成班级统一标准和概念形成(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的思考和回答 分类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发光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在小组内讨论,统一多数人的意见,然后汇总全班的分类结果,这样获得的结果更容易让学生认可。 预设环节6分钟研 讨 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还能看见物体吗? 研讨:处在完全黑暗环境中的苹果你认为你觉得你会看到盒子里的苹果吗?(演示苹果放入盒子) 汇总学生的答案并组织全班交流 独立思考: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还能看见物体吗? 观看视频,小组交流想法。 倾听班级不同同学的汇报和理由。完成作业本的相关填写。 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是很难遇到没有光的环境,所以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是最难纠正的。让学生先了解眼睛看到物体的原理,即有光反射到眼睛;然后给出假设的情境,是给学生一次理论与生活经验相互对抗的机会;最后用实践来验证假设,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预设环节15分钟拓 展 1.引出夜视仪:实践证明,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人们为了保证在黑暗环境的中能够顺利看清东西,就发明了夜视仪。 2.出示夜视仪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1.观看视频(夜视仪的相关知识) 生活中跟光相关的设计有很多,如无影灯、额镜、透镜、面镜、镁光灯、冷光灯等。夜视仪是弥补了夜间光线不足造成的视线模糊,刚好承接研讨环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光的广泛应用。 预设环节6分钟素 养 作 业 1.提供作业本 1.完成作业本 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 预设环节5分钟板书设计: 1.1有关光的思考教学反思: 关于苹果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是否能够观察到苹果的外形。部分同学仍旧认为是看得到的,分析课堂表现以及学生实验操作。原因有二;一、学生操作不规范,导致部分光线进入,这样实验条件无法达到“完全黑暗”;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潜意识和视觉暂留效应。导致学生误认为看到了边缘痕迹。那么,如何避免呢?第一就是用视频演示实验操作或者演示实验;第二就是延长每位学生的观察时间。 学生对光还想知道什么的问题,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所涉及的问题面很窄。甚至有些学生直接不想。这个也是上课给与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充分导致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