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6.5互感现象 课型 新课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教学目标 1.理解互感系数的概念。 2.了解互感现象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掌握互感电动势的计算。教学重点 互感电动势的计算。教学难点 互感电动势的计算。学情分析 学生已了解自感现象。教学效果教后记课前复习 1.自感现象、自感系数的概念及自感系数、自感电动势计算公式。 6.5 互感现象 一、互感现象 线圈1中有电流i1时:L1中有11、11 (11 = N1 11 = L1 i1),L2中有21、21(21 = N2 21)。线圈L中的电流i1变化时: 11变化,自感电动势 EL1 = 21也变化,互感电动势 EM2 = 同理,当线圈2中电流i2变化时,线圈1中也产生互感电动势 EM1 = 互感现象: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发生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将要产生感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互感现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二、互感系数(也称互感量,简称互感)M 1.M = = 单位:亨利(H) 2.说明: (1)M只与两个回路的结构、相互位置及媒质磁导率有关,与回路中的电流无关。只有当媒介质为铁磁性材料时,M才与电流有关。 3.M与L的关系 设K1、K2为各线圈产生的互感磁通与自感磁通的比值 K1 = = = = K2 = = K1与 K2的几何平均值称为线圈的交链系数或耦合系数,用K表示。 i ==,因0≤K1≤1,0≤K2≤1 所以 0 K 1 K 0 表示线圈之间不存在互感;K 1表示两线圈全耦合,无漏磁。所以M K(M决定于K、L1、L2) 三、互感电动势 1.i1变化产生EM2 EM2 M 同理i2变化产生EM1 EM1 M 其大小等于互感系数和另一线圈中电流变化率的乘积;其方向用楞次定律判断。练习 习题(《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7)。 2.选择题(8)。小结 1.互感现象和互感系数的概念。 2.互感系数和它们的自感系数的关系。 3.互感电动势的计算式。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周绍敏主编) 4.寻找互感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