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3.1维护秩序 课件(35张PPT+视频素材)【2023秋统编版八上道法高效实用备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3.1维护秩序 课件(35张PPT+视频素材)【2023秋统编版八上道法高效实用备课】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统编八上道法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023秋统编版八上道法精品同步课件
激趣导入
核心素养目标
自主学习
笔记整理
课堂小结
拓展学习
巩固提升
新知探究
2023中考真题演练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3.1 维护秩序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核心素养目标
3.1 维护秩序
目标导向
政治认同: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道德修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法治观念: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则。
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重点
难点
央视公布第5批封杀名单
激趣导入
3.1 维护秩序
第五批名单公布,封杀58位快手网红,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网络是社会公共平台,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以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为界限,超过了这个界限,必须封杀,网络秩序需要每个参与者共同维护。
自学导航
自主学习
01
03
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是什么?
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是什么?
02
社会秩序的作用是什么?
04
社会规则的作用是什么?/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3.1 维护秩序
自主阅读课本P22-25,思考问题,铅笔做出标记。(5分钟)
思维导图
自主学习
维护秩序
社会生活有秩序
维护秩序靠规则
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
社会规则的含义和种类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社会秩序的作用
社会规则的作用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自主阅读课本P22-25,思考问题,铅笔做出标记。(5分钟)
3.1 维护秩序
3.1 维护秩序——社会生活有秩序
社会生活中的秩序
社会管理秩序
生产秩序
交通秩序
公共场所秩序
1.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内容
含义:社会秩序中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种类/内容:
社会管理秩序
生产秩序
交通秩序
公共场所秩序
新知探究
秩:条理
序:次序
我们的生活将会出现无序化状态,社会将会混乱不堪,社会生产和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
新知探究
如果没有秩序……
3.1 维护秩序——社会生活有秩序
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开着私家车、骑着电动车和步行前来接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背着书包的孩子能迅速找到自己,但拥挤的车辆和人群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下雨时情况更加糟糕。
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状况?
①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②人们出行不便,耽误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③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有序排队出校门等。
新知探究
3.1 维护秩序——社会生活有秩序
校门口的交通乱象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有序占据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秩序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新知探究
3.1 维护秩序——社会生活有秩序
秩序的重要作用
2022年8月11日,陈某志等涉嫌恶势力组织违法犯罪案件由河北省廊坊市公安局广阳分局侦查终结,移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近日,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向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陈某志等28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之规定,对陈某志等人依法提起公诉。
下一步,检察机关将严格依法公正办理该案,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河北省人民检察院
2022年8月29日
唐山烧烤店打人案审查起诉情况最新通报
为何唐山烧烤店打人案会引起广泛关注?
请结合人民检察院的通报,思考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唐山烧烤店打人案
新知探究
3.1 维护秩序——社会生活有秩序
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秩序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居民谈社会治安的变化
谈起社会治安的变化,家住某街道的居民老李感触颇深。几年前,他经营的一家五金店不时被小偷“光顾”。自从公安机关加大治安管理力度后,他的五金店从未失窃过。近年来,该地区全力打造“平安家园”。
公安部门以网格化巡逻
为基本格局,建成了覆
盖全域的街面防控网,
防控效果显著。与老李
同住一个小区的居民说:
“治安巡逻防控体系
健全了,现在即使一
个人深更半夜回家也很
安全。”
新知探究
3.1 维护秩序——社会生活有秩序
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有序占据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问题归纳
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重要性)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新知探究
3.1 维护秩序——社会生活有秩序
社会秩序如此重要,那么维系社会秩序要依靠什么呢?
3.1 维护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3.社会规则的含义(形成)和种类
含义:是人们为了维护有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
1.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
①法律—赡养老人、交通规则;②道德—尊老爱幼
③纪律—不迟到早退,等等
2.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P25 D2)
新知探究
For example:作为公交车的乘客,要按照顺序上下车,给需要的人让座;作为公园的游客,要爱护公共设施及环境;作为电影院的观众,要保持安静......
每个人各尽其责,这说明规则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社会规则明确了社会秩序的内容
新知探究
身边社会的规则
3.1 维护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
视频:一线米规则
①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4.社会规则如何维护与社会秩序?(两者关系)
3.1 维护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
新知探究
“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
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
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
违规1:拦高铁
违规2:手机外放
违规3:高空抛物
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侵权责任法》/《刑法》
违反规则的处罚
3.1 维护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
新知探究
《民法典》规定如果乘客“霸座”,运输部门有义务保证给乘客提供所购买车票上的座位,可以对霸座者起诉;被占座的乘客可以以合同违约起诉承运机构,以侵犯自己的座位使用权起诉霸座者。
材料中的社会规则指的是?
体现了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②体现了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法律《民法典》
新知探究
《民法典》对“霸座者”亮剑
3.1 维护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
动车组列车禁烟规定
4.社会规则如何维护与社会秩序?(两者关系)
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3.1 维护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
新知探究
易错辨析
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4.社会规则如何维护与社会秩序(两者关系)
问题归纳
①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3.1 维护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
新知探究
课堂小结
井然有序,川流不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收获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若违反规则则会付出代价,有序是一种美,规则也是一种美。社会秩序作为社会生活有序化的状态,不仅保障了人们安居乐业,也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既已学习了规则,就要自觉遵守规则,为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而努力。
板书小结
3.1 维护秩序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收获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若违反规则则会付出代价,有序是一种美,规则也是一种美。社会秩序作为社会生活有序化的状态,不仅保障了人们安居乐业,也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既已学习了规则,就要自觉遵守规则,为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而努力。
井然有序,川流不息
旅游景点的规则
①遵守旅游区的规定,尊重社会公德和当地民族风俗习惯;
②保护旅游资源、环境,爱护旅游设施;
③维护旅游安全和秩序;等等。
3.1 维护秩序
拓展学习
◆单项选择题:
1.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有序状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 )
①社会管理秩序;②生产秩序;③交通秩序;④公共场所秩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 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这说明 ( )
A.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B.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C.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D.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d
a
巩固练习
3.1 维护秩序
巩固提升
3.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②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③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④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
4.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也有道德、风俗等。下面的选项中,属于非强制性手段的是( )
A.法律、纪律 B.法律、道德
C.道德、风俗 D.纪律、风俗;
c
d
巩固练习
3.1 维护秩序
巩固提升
5.上课要有课堂纪律,比赛要有比赛规则。这说明( )
A.秩序只会限制人们的自由
B.社会生活不需要有秩序
C.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D.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C
3.1 维护秩序
巩固提升
巩固练习
6. “驾驶机动车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通行的,将由记3分提高为记6分”的规定( )
A.极大地限制了司机的自由
B.形同虚设,没多大意义
C. 既约束司机的驾驶行为,也保障着司机的权利和自由
D.会彻底杜绝机动车驾驶员闯红灯问题
C
3.1 维护秩序
巩固提升
巩固练习
7.“日月星,花鸟虫,因时序,相平衡;循轨道,行车船,有规矩,成方圆。”这句古训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
A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B.画圆要有规,无规就画不成圆
C.制方要有矩,无矩就制不出方
D.人的活动要受思想动机、目的、愿望的支配
A
3.1 维护秩序
巩固提升
巩固练习
4、张某为了逃票入园,翻过两道3米高的围墙,钻过铁丝网,进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养虎区,最终发生悲剧。这类事件启发我们( )
①社会生活需要秩序,规则保护秩序
②遵守秩序,有利于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
③道德、纪律、法律等都是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
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不同场合的秩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3.1 维护秩序
巩固提升
巩固练习
◆非选择题:
1.“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则材料体现了教材的什么观点?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巩固练习
3.1 维护秩序
巩固提升
1.(2023·广东)2022年“十一”期间,广东多个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所实行特殊进入程序,要求游客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配合工作人员扫码测温、保持一米距离排队,佩戴口罩。对此程序,正确的认识是( )
①遵守进入程序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
②制定以上程序有利于维护游览参观秩序
③制定严格的程序是为了限制游客的自由
④遵守以上程序有利于打赢疫情防控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维护社会秩序。
①②④:依据题文描述,广东多个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所实行特殊进入程序,这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制定以上程序有利于维护游览参观秩序;有利于打赢疫情防控之战,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③:规则是实现自由的保障,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2023·新疆)某市场拥挤的交通和不断的鸣笛声让周边的群众和商户烦恼不已。市场执法人员为了让该市场井然有序,要求进入市场的车辆一律不鸣笛,并在市场内划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通过持续有效的治理,市场秩序得到了极大改善。这说明( )
A.社会规则的制定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B.社会规则有利于调整和保障社会秩序
C.不文明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良好秩序的实现必须依靠强制性措施来维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规则的作用。
B:市场执法人员通过一定的规定要求,市场秩序得到了极大改善,说明社会规则有利于调整和保障社会秩序,故B说法正确;
A:社会规则的制定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的有序运行,故A说法错误;
C:犯罪行为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不文明的行为不一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故C说法错误;
D:必须依靠强制性措施,说法绝对化,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