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资源简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班里总共有42名学生,由于学生刚刚踏入小学,所以目前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不甚了解,总体感觉学生对数数,比一比,方向等问题已经有所了解。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钟表的初步认识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丰富的内容
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适当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与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体现为如下几点。
(1)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准备课单元的内容为实验教材的“数一数”单元和“比一比”单元的“比多少”内容合并而成。设置准备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实验教材“比一比”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
(2)“数与代数”的内容与编排结构与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3)“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二是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的教学难点。
(4)“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单元,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在一年级上册中只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进行了一定的铺垫。
(5)“综合与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一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所学内容及实践经验,一年级的每册教材只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二是对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强了综合性和实践性。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1)人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2)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4)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精心设计学习和训练的案例与步骤,为学生逐步形成数学能力提供必要资源。
4.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为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机会与素材
数学教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要为落实《标准》提出的“四基”课程目标,特别是要为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必需的机会。关于“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本套教材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各种思想方法;二是在二~六年级的每册教材中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利用操作直观等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一般采用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有所感受和体会。
课时安排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本册教材为一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教学安排了59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课时安排如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 1~5的认识………………………………………………………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 6、7的认识和加减法……………………………………………7课时
2.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3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2课时
3.5、4、3、2加几…………………………………………………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