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三端可调集成稳压电源的制作我说课的题目是“三端可调稳压电源的制作”,此部分内容分三课时完成,为一个教学单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一)教材的地位本单元内容选自高教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集成稳压器》一节。现在大多数的电子设备中,几乎都需要稳压电源。其中利用集成稳压器制作的集成稳压电源,凭借自身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厂家的青睐,应用越来越广泛。这部分知识也是电视机、制冷设备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集成稳压电源的知识也成了电子技术学习的一个重点。(二)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理解三端可调稳压电源的工作过程和输出电压可调的原理;2.掌握三端可调稳压电路工作异常原因的分析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工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边学边做,体验学习的充实与快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交流促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及确立依据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单元的重点为:重点:三端可调稳压电源电路的组装与工作过程分析。难点为:电路输出电压可调的原理分析。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是教学的起点,只有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细致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前面已学习了整流、滤波、稳压及集成稳压器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焊接技术,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但理论基础普遍较差,对单纯的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如果将理、实相融,工、学结合,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三、教法和学法(一)教法: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教、学、做的工学一体化。设置工作情景,以组装、调试三端可调稳压电源这一工作任务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相融合,把课堂作为工学结合的场地,将理论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实物,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效果。(二)学法:本次课我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长补短。这种学习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四、教学程序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一课时前已下发相关资料,布置各小组课前准备的要求,要求学生对电路的工作原理作大致的了解。 整个教学程序设置了六个环节,包括: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记录归档、知识延伸。共分三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课时完成前两个环节,二、三课时为连排课,完成后四个环节。(一)确定项目环节大约需要20分钟我采用创设工作情境的方式引入项目:在校企合作中,我校接到某公司的订单,要求生产一批集成稳压电源,如果我们来接手这个任务,应该如何完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就是来组装调试集成稳压电源。首先由一组同学来展示他们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并说明这种电源的用途。(图)收音机、空调的步进电机、全自动洗衣机的微电脑芯片都要靠直流电源供电。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体会稳压电源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后,各组用已完成的稳压电源电路板为随身听、单片机、音响设备供电观察效果。这样,动静结合,激发了学生自己尝试的欲望。(二)制定计划知道了做什么,那么怎么做?需要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讨论列出元器件清单,制定实施项目的步骤和操作程序,最后由老师审核确定项目计划。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5分钟(三)实施计划1、电路制作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在实施计划过程中,组装调试环节,我先将学生按照企业生产的场景和角色进行分工,设工段长、操作工等不同岗位。工段长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外,还负责本工段内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工作。由二工段长带领同学们认识、清点元器件并检测,保证元器件质量,各“工段”作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应该注意的事项,如:整流桥中二极管的极性不可接反、电容的极性的判断、电容漏电的检测、以及稳压块的引脚排列,等,以避免调试时元器件损坏甚至电源损坏等严重的安全问题。同时,教师强调工艺上的要求。动手制作分为三步:1、学生一齐动手,根据电路图完成电路组装工作,小组内互助,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2、安装完毕后,先不通电,在工段长组织下工段内目测互查。互查是一个反馈过程,可以减少安全事故,让学生树立岗位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行供电调试。接通电源,利用万用表(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的范围,并且用自己制作的产品给MP3、收音机等常见的电器供电调试。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学生的角色意识、岗位意识得到了强化;做中学,使枯燥的理论不再抽象,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调试过程中,学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在为自己的成败或喜或忧时,大都会产生疑问,稳压电源到底是如何实现交流电到稳恒直流电的转换的?又是如何实现电压可调的呢?自己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到底是哪一部分电路出现了问题?又如何去排除呢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求电路的欲望,带着这些疑问,进入电路理论分析的环节。2、原理分析这一环节理论性比较强,我以实际生产需求为“度” ,目标定位是通俗、易懂、实用、够用,由三组同学负责将电路的工作原理分解为五个小问题,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引导同学们共同探讨。(1)探讨原理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利用示波器观察变压器、整流桥、滤波电路、稳压电路输入、输出变化情况,总结各部分电路的作用。借助于示波器,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电路中从交流信号到脉动直流、再到稳恒直流的变化过程。不仅获得了交流电——直流电转换过程的感性认识 ,还可以很好地理解各部分电路的作用及整体工作过程。 最后由三组总结工作过程。在理解了电路的整体工作过程后针对输出电压可调又提出三个问题: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调试电路、观察现象,归纳本质,完成电路探究。第三个问题是电路探究的难点,难就难在学生无从下手,所以教师要找到突破点,给出提示。学生据提示对做好的产品实际测试,找出R1、R2之间的串联关系,并找出R1两端电压基本不变的特点,此时学生会忽然发现根据很熟悉的串联电路知识,竟然就可找出电位器与输出电压的关系式,电压可调的原因也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对问题的层层解析,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步步深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运用提高为了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出示几块改装过的电路板用几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利用刚刚所学知识去寻找答案,各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教师利用示波器、万用表演示改装电路结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完电路后,学生感觉豁然开朗,出现故障的学生也就开始思考自己电路故障的原因。迫切需要亲自动手测试,排除故障。3、故障排除于是,趁热打铁,在接下来的故障排除环节,对前面电路调试时出现的故障,如:电压不可调、电压偏低、电压不稳等进行分析、排故。采用教师指导,小组讨论,以优带差的方式。各组现身说法,交流经验,最后由第四组总结故障产生的原因。教师提出排出故障的两种思路:1、原理分析法, 2、逐步排除法整个过程,教师利用原理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测试与排故过程中,教师强调小组互助共同完成。并制作故障统计表让小组内同学共同填写。实施计划环节是项目教学的重头戏,大约需要70-75分钟完成。(四)检查评估在项目完成之后,采用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成果和工作行为进行评估。第五组对电路整体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较好的产品展示。各组对实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达到相互学习提高的目的。(五)记录归档检查评估后, 将项目计划及实施评估记录存档。(六)知识拓展然后,由第六组同学给学生们提供现代电子设备中广泛应用的、很环保的开关稳压电源电路图,以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这两个环节约需5分钟。六、教学反思我的教学反思是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小组学习的为依托、以项目教学为主线,为学生创造“真项目、真环境”生产条件,在这里,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实现了练技能和用工标准的“无缝对接”。以上就是我这一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