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课题名 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3.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教学难点 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等。 学生准备: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 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过视频创设情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 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 其变化原因的思考。) 二、新课探索 师:1.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生:思考、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师:2.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观察下面几幅图片呈现出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 把每幅图的地形特点及对主要形成原因的猜测填写在记录表中。 生:思考、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地形地球仪相比较地 形图而言,更加立体直 观,学生能够对地球表 面的样子形成一个整 体的感性认识。) 三、师生研讨 师: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 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生: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地势低、地表起伏小)、丘陵(地势中、地表起伏较大)、山地(地势高、地表起伏很大)、高原(地势高、地表起伏小)、盆地(地势高、地表起伏低) (设计意图:引通过观察,总结实验 现象及规律,加深印象。) 拓展 师: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生: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 向平坦。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进行进一步的 体验创新,巩固本节课所 学内容。) 课堂巩固 1.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内部是静止的 B.河流的沉积填平了地表的一些低洼地方 C.地球内部的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剧烈变化 2.( )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A.云贵高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 3.(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A.京杭大运河 B.长江 C.黄河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板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 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地形,第二部分是交流我们看到的地形,在内容的安排上面是 有层次性的。在教学的时候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地形"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而 在教学过程中,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因此,后面的交流效果并没有 达到预期目标。在下个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地形"的概念,方便后面教学的展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