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循环的水2.3 霜和露教学设计【导入】本节课分为3个部分。学习目的 ②新知讲解 ③实验【第一部分:学习目的】教学引入本课着重研究霜和露这两种天气现象。霜和露的形成条件相近,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霜的形成,从而了解霜的成因,并根据霜的成因及出现霜和露时的天气解释露的形成。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解释露的形成。(2)科学思维:能用表格的方式记录并整理信息,分析、概括出霜的形成过程,(3)探究实践: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的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4)态度责任: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天气现象三、课前准备。材料准备:冰、食盐、易拉罐、毛巾、水、电子温度计、水槽等。【第二部分:新知讲解】(图片导入)教师: 知道这是什么天气现象吗?学生:霜教师:提出问题:霜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学生:霜看起来像小冰晶一样,十分白。霜是白色的小颗粒,很薄。教师:提出问题: 生活中你们见过霜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过?学生:秋天的时候在树的叶子上见过。早晨的时候,我在奶奶家种的葱上见过。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说到了霜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那你们能否据此猜测霜是怎样形成的?霜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我觉得霜是小水珠结冰形成的。应该是在温差比较大的时候形成的。·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会采用类比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将相似的物体进行类比,根据已知物体的特征推测新的物体的特征。我们想要知道霜是怎样形成的,可以试着将它和我们已知的天气现象进行类比。教师:大家想一想,霜和之前学过的哪种天气现象比较相似?学生:雪【第三部分:实验】模拟霜的形成·实验步骤:①在易拉罐里放一些碎冰,再倒入一些食盐,模拟冬季比较冷的物体。②用温度计测量易拉罐罐内实时温度并记录。③把易拉罐放在潮湿的毛巾上(空气中的水蒸气比较充分),观察易拉罐的外壁发生的现象。【在碎冰中加入适量的食盐(4:1),可以降低罐内的温度。】处理信息·把收集到的易拉罐罐内温度数据和罐壁的变化一一对应,描述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互相交流,总结霜是怎样形成的。时间(分) 温度(℃) 罐壁变化1 -2 没有变化2 -2 有少量小冰晶出现3 -2 有较多小冰晶出现在环境温度低于0 ℃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迁移应用;·霜和露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能根据霜的成因及出现霜和露时的天气来解释露是怎样形成的吗?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露是液态 的水【形成霜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反思;·它们都和水有关。水遇热蒸发变成水蒸气,再上升遇冷集结成云,然后再聚集下降,0 °C以下是固态的雪,0 °C以上是液态的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