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大象版)第2.5课水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科学上册(大象版)第2.5课水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循环的水
2.5 水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导入】
本节课分为4个部分。
学习目的 ②新知讲解 ③实验 ④课外知识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流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科学思维:能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并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结论。
(3)探究实践:能运用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记录流水对不同坡度土壤的作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4)态度责任: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方形水槽、石子、泥沙、土壤、水、木板、矿泉水瓶、三脚架、夹子、水盆、喷壶等。
【第二部分:新知讲解】
教师:在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中我们学习过,高大的山脉、辽阔的平原、凹陷的盆地、深深的海沟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那么除了地壳运动影响地表的形态,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影响地表的形态呢?
学生:我觉得还有风,比如说蘑菇石,就是风作用的结果。
教师: 你的知识面可真广,知道风对地表的形态有影响。
还有流水。因为流水的力量也很强大。比如鹅卵石,经过流水的冲刷,就被打磨得非常光滑。所以我认为流水也是一种影响地表形态的因素。
[说得真好,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作出有根据的猜想,这点非常棒。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水与地表形态》。]
·我们学习过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多变的天气。小水滴在循环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地形。你能根据图片上沟壑的特点,说一说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我们学习过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多变的天气。小水滴在循环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地形。你能根据图片上沟壑的特点,说一说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
我想应该是雨水汇集成小溪、河流,流水冲刷土壤,就形成了沟壑。
我认为是岩浆造成的。
我也认为是流水,因为水在流动过程中会冲走一部分土壤,这样被流水冲到的地方就会凹陷进去,没有被流水冲到的地方就相对鼓了起来,从而形成了凹凸的沟壑。
教师:现在我们有了不同的看法,请问大家更赞成哪一个呢?原因是什么?
学生:流水。
因为如果是岩浆的话,应该是从火山口喷出,呈发散状弯弯曲曲地流向四周,而不是像沟壑这样纵横交错。
【第三部分:实验】
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实验步骤:
用石子、泥沙、土壤在水槽中堆起一个土坡和一块平地。
将矿泉水瓶用夹子固定在三脚架上,模拟“降水",让水从坡顶流下。
【峡谷】
岩石由于各种物理作用(如热胀冷缩)、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造成崩裂或分解,成为细小的沙石和 土壤的过程叫风化。
流水可以把风化的岩石、土壤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这个过程称为侵蚀
【冲积平原】
流水中裹挟的岩石、沙砾、泥土等在河床或海湾等 低洼地带沉淀、淤积,这个过程称为沉积。
一般,河流人海口的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沉积 作用强,泥沙堆积会形成三角洲,如黄河入海口的沙洲、长江三角洲等。
地壳运动构造着山脉、海沟、平原、盆地等地形。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产生了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着沟壑、峡谷、冲积平原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第四部分:课外知识】
山西省有一个大同土林景区,里面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土柱,因此被称为“魔鬼城”。站在高处观看,这些土柱的平顶都和远处的地面差不多同样高,甚至还长着同样的草。
试着利用我们在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猜一猜这些土柱是怎么形成的。
山西大同土林是堆积物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