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大象版)第2.2课保护器官(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科学上册(大象版)第2.2课保护器官(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人体司令部
了解.
本节课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
课前准备 ②新知讲解 ③实验 ④课外知识
授课.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
·基础准备:
课本 ②科学记录本 ③笔
·学习目标:
(1)能在实验、收集资料、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列举保护感官的方法。
(2)在体会感官重要性的基础上,会基于诸如近视与眼睛的结构、用眼习惯及其他生活习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保护眼睛等感官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提升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近视成因来认识科学用眼,落实行动的科学基础。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纸屏、蜡烛、3 倍放大镜、5 倍放大镜、PPT 课件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
【第二部分:新知讲解】
旧知导入.
导入图片五官兄弟.
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沐浴在外界环境刺激的海洋中,大脑对事物的认知离不开眼、耳、 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的共同作用。缺少任何一种感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都会是不全面的。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保护我们的器官呢?你有哪些方法?
学生:
①注意避免强光、强噪声等过强的刺激,以免受伤。
注意卫生,避免感觉器官发生感染。
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有害环境。
④不挑食,多吃有营养的食物。
教师:关于保护感官你还有想继续探究的问题吗?
学生:眼睛为什么会近视?怎么样避免近视?
学生:鼻炎是怎么回事?保护感观有哪些方法?
【观看视频】
教师:视觉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我们用眼睛观察物体时,眼球中的晶状体把物体的影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物体。
【观看视频】
教师:(引入放大镜图片)放大物体的影像——放大镜最主要的功能。
教师:眼睛为什么会近视呢?你有什么猜想?
学生:可能是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太长。
学生:可能是没有坚持做眼保健操。
学生:可能是写字、看书离得太近。
【任务:进一步收集与近视形成原因相关的资料。】
【小结】
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但是,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使晶状体过度变厚,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实验】
【近视模拟实验】
1.我们用蜡烛模拟光源、纸屏模拟视网膜、3倍放大镜模拟晶状体、将他们一次摆到桌面上,保持同一高度同一直线。
2.移动蜡烛,直到纸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测量蜡烛和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3.把3倍镜换成5倍镜,位置不变,重复步骤2.
【实验步骤】
1.将纸屏(模拟视网膜)、3倍放大镜(模拟晶状体)、蜡烛依次竖直摆放在桌面上,并保持高度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
2.使放大镜与纸屏相距15厘米,移动蜡烛,直到纸屏上呈现蜡烛清晰的像,测量并记录蜡烛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3.把3倍放大镜换成5倍放大镜,保持位置不变。会发生什么?
【注意】
温馨提示
1.实验过程中,将放大镜、成像屏、蜡烛三者的中心调整到统一实验过程中,将放大镜,成像屏,蜡高度。
2.用火柴点燃蜡烛时要注意用火安全;用蜡烛模虫时要注意用火安全;用蜡烛模拟物体时,也要
注意安全。
3.在使用放大镜时,不要用放大镜直视太阳,不要用放大镜直视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4.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成像屏、放大镜的位置不变。5.每次实验要重复三次,减小实验误差。
【得出结论—近视】
当我们把3倍放大镜换成5倍放大镜时,放大镜的凸度变大了,也就是放大镜变厚了。 放大镜模拟的是晶状体,晶状体变厚就导致原本看得很清晰的物体看不清晰了。
【第四部分:课外知识】
·说一说
①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分小组)
②如何保护我们的皮肤(分小组)
③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分小组)
④如何科学清洗鼻腔?
【总结点评】
本课的教学从最为普遍的近视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是比较合适的。 在研究过程中以实验来解释原理,以资料来辅助说明,便于学生接受科学用眼的相关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例如在资料卡的环节,如果能再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小案例供学生参考,就更具有真实性和冲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