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 公民意味着什么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 公民意味着什么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设计
(课时页)
课题 3. 公民意味着什么 第1课时---公民意味着什么 总第7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内涵,厘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 2.知道公民身份的获取方式,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 3.增强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 促进学生树立公民意识。
重点落实的学 科学生核心素 养 社会责任——民主法治,公民意识;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 希沃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提问:欣欣是中国人吗? 思考 激发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不同的公民身份代表着不同的国籍 1.在国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会问,你是哪个国家的人?这实际在问:你是哪国公民? 2.公民的含义: 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3.中国公民。 播放视频:《中国人》。 4.我们的身份是什么? 5.活动园:不同的公民身份。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不同身份的?想一想,机场的边检处为什么设置“中国公民”通道和“外国人”通道? 6.不同的国籍。(图片展示) 【活动二】: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1.知识窗: 提问:请你说说以下几个能不能取得中国国籍?要怎样才能取得中国国籍? 2.取得国籍的方式: 国籍获取方式有两种: 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 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关于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4.华人、华侨、华裔的区别? 华人指原是华侨或华人后裔,后已加入或已取得居住国国籍者。 不具有中国国籍,不是中国公民。 华侨:指有中国国籍,但居住在外国或在国外长期生活的人,具有中国国籍,是中国公民。 华裔:指有中国血统,但是国籍不是中国的人,不具有中国国籍, 不是中国公民。 5.课堂活动。 6.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即具有 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活动三】:“公民”的词源。 1.活动园: “公民”一句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所沿用。 2.结合“公民”一词,谈谈你的认识。 国籍 具有权利和义务。 3.学以致用:评价以下公民生活小片段,哪些属于对公民身份的正确看法,哪些是不正确的? 4.珍惜公民身份。 在疫情期间和动荡地区,中国政府坚决维护我国公民的权益。(通过案例和视频) 5.小提示:做合格公民,爱国,是我们最大的义务。 6.课堂活动。 阅读 思考 观看视频 思考 讨论 分享 阅读 阅读 思考 讨论 分享 阅读 认识 思考 讨论 分享 抢答 思考 阅读 探究 分享 思考 辨识 观看视频 情感升华 抢答 通过借助案例帮助学生数识别公民身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公民?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通过知识窗的阅读分析探讨,让学生知道国籍取得的方式,以及初读国籍法的相关规定,让学生知道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通过活动园的探讨分析,让学生懂得“公民”一词的含义,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祖国公民的特定意义。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树立珍惜中国公民身份的意识。
课堂小结 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公民”这个词语和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公民”这个词语在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我们中国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情感升华 总结提升 突出核心素养目标。
课后作业 珍惜公民身份,做合格公民。
板书设计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出生取得 公民身份以取得国籍为依据 申请加入 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落实的对应《新课标》指导理念;本课时教学评价关注点;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改进思路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