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电容器的结构与基本特性学 科 电工电子 授课教师 XXX 教学对象课 型 专业理论课 课 时 2课时 学生人数 40思维导图:一、学情分析心理特点:1.渴望学到新的知识。 2.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上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 知识结构:1.有了一定的电学理论知识。 2.会识图,会搭接电路,有了一定的技能基础。 能力特点:1.动手能力较强。 2. 并且合作意识强,有探究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依托,走进学生内心,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基于未来生活和生命的人。需具备:1.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2.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3.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国情感。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这门课是电工电子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因为该书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教学内容中采用很多具有时效性的案例,与时俱进,每个章节融入项目式教学实践活动,很适合中职学校学做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 章节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第四章。响应我省中职“三教”改革,教师首先转换角色,走进企业,走进学生内心,以能力为本位,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基于未来生活和生命的人,职业教育突出行动体系,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在探究性的活动中养成,因此,我重新审视了课程标准和分析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重塑,确定了《电容器结构与基本特性》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作为电容器的第一课,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简单地加以应用,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也为后续电学课程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掌握它的电气特性和结构对于中职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备的知识技能。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特性和原理。 掌握电容器的内在结构特点。能力目标 能够自主搭接电容器充放电电路。 会表述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素养目标 培养学习团体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电容器的基本特性。 2.掌握电解电容器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电容器充放电快慢原理。五、教学策略选择学法: 1.自主探究法和观察类比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协同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教法: 1.翻转课堂法:利用初探电容器的基本应用和电容器的基本特性为引导,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有利于发现共性问题,在课中有针对性的集中解决。 2.任务驱动法:搭建电容器充放电延时电路,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特性和影响充放电快慢的因素。 3.“摸高”式教学法:我通过走访企业进行调研和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以及长期以来对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的思考,相较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他们也同样看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该教学方法的目的有两个:一,教学过程中的初始活动较为简单,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二,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所考察的综合能力点越丰富,即高阶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与高阶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相匹配,由简到难,由低到高进,平缓过渡,学生更易接受。六、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及教学组织教学环境: 智慧教室、电路仿真软件、班级优化大师。 教学资源: 导学单、干电池、导线、电阻、发光二极管、电解电容、flash动画等。 教学组织: 5名同学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挑选1名导生。共8个小组40人。七、教学过程(课前探究,课中研究,课后拓展)(一)课前探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 在班级优化大师平台发布微课和导学案,分发实验器材,以初探电容器的实际应用和充放电现象任务为引导,供学生边做边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1.使用教学平板或者周末在家利用手机登录班级优化大师,接受任务。 2.按照任务的要求,网络学习电容器的基本应用,反复学习微课,进行讨论并搭接电路。 3.集体诵读安全用电注意事项。设计 意图 1.通过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2.学生线上提交作业,线上点评,并积累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1)电容器基本特性是否明确?(2)操作是否规范?(3)不同电容器充放电是否一样(4)影响电容器充放电的因素有哪些?(5)电容器内部的结构如何?为课中研究环节提供了教学思路。(二)课中研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针对翻转课堂存在的四个共性问题,以“摸高式”能力教学法为指导,开展观、找、明、析四个教学活动) 1.观电容器充放电的flash动画。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学生在初探环节对于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有了初步体验,播放一段电容器充放电的flash动画,通过剖析该动画,把电容器充放电时内部抽象的电压、电流变化为直观,加深了学生对于电容器具有充放电功能的理解。突出了教学重点。 学生认真观察flash动画,关注flash动画中电容器充放电时电压变化和电流的流向。学生自主描述充放电过程中的现象。设计 意图 Flash动画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剖析该动画,加深了学生对于电容具有充放电特性的理解,解决了电容器具有充放是否明确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培养了观察能力。(二)2找操作是否规范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借助智慧教学平台的分屏模式,播放课前提交的有问题的操作视频,智慧教学平台分站模式的介入,拉近了教学场景与学生的距离,教学场景聚焦到每一组每一个同学。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操作不规范之处。 1.学生分组观看小组显示屏上的操作视频,仔细观看操作细节及分析没有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 2.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操作不规范之处。设计意图 通过智慧教学平台播放操作不规范的视频,学生小组讨论和抢答。精准高效的解决操作细节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融入科学实验不容半点马虎的科学理念。培养观察和讲解能力。(二)2找不同电容充放电的区别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老师抛出第三个任务,研究不同电容器充放电有什么区别。 2.巡回指导,在学生讲解完之后做最后的总结。 1.小组合作,在every circuit仿真软件分别仿真100uF和1mF两个电容器充放电实验。 完成表格上的记录。 2. 各小组利用智慧平台,一屏控多屏功能,进行成果展示。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every circuit仿真平台,自主探究,找到了大小电容器充放电的区别。培养观察、表达和动手能力。(二)3.明影响电容器充放电快慢的因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在学生找到了不同电容器充放电的区别后,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电容器充放电快慢的因素。 2.巡回指导,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3.做最后的知识梳理和总结。 1.在every circuit仿真平台进行探究,观察不同容量电容器充放电电压波形和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2.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完成记录。 3.通过智慧平台进行展示讲解。设计 意图 1.充分利用仿真手段,让学生直观的理解电容器充放电时无形的电压变化和电流变化变成有形。 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电路连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得出电容器的容量越小,充放电时间越短的结论,突破了教学难点。 4.培养观察、表达、动手和归纳能力(二)4.析电容器的内部结构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每小组分发一个若干电解电容器供观察和拆解。 2.讲解拆解的步骤和要点。 3.做最后的知识点梳理和总结。 1.拆:自行拆解电容器 2.学:通过拆解后实物结合课本自主学习电容器各部分组成。 3.写:把相应的名称和定义记录下来。 4.说:通过智慧平台讲解展示出来设计意图 1.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自行拆解,结合课本的知识对应理解,讲解展示,学生以拆、学、写、说四步落实了知识点的学习,突出了教学重点。培养观察、表达、动手、归纳和梳理能力(三)总结评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对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板书回顾本次课的知识点。 2.老师对一堂课中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1.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 2.导生根据组内成员表现填写组内互评表。 3.组内相互评价。设计意图 1. 评价过程使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领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明确,学生看到自己闪光点的同时也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2.通过评价,能够客观辩证的看待自我与他人的优缺点,要乐于鼓励他人和鼓励自己。培养自查、他查能力。(四)情境收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播放一段中国南车集团研制超级电容器的短视频,虽艰难,却成就了中国骄傲。 1.认真观看视频,加深对电容器得理解,拓展了对电容器应用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学习大国工匠认真严谨,勇于奉献的精神。设计意图 以情境收尾,学习科技工作者的拼搏奋斗,心怀祖国的大家精神,鼓励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自觉做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五)课后拓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班级优化大师平台发布三个作业: 1.线上练习题; 2.电阻大小能否影响电容器充放电时间; 3.结合所学自制一个电容器。 1.完成线上测试。 2.探究电阻大小对电容器充放电快慢的影响。 3.利用所学,自制电容器。设计意图 1.线上测试,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找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和补充。 2.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热情。八、教学反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新点: 1.针对课前学生反馈的五个共性问题,课中以摸高式教学方式为指导,开展“观、找、明、析”四个教学活动,由简到难,由底到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灵活巧用信息化资源,使得教学效果精准、高效。 3.贯穿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思政教育的三融入教学理念,努力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效果。 不足: 1.在课堂活动自主探究环节,课堂管理上很难实现监督的全覆盖。 2.在学生综合能力锻炼和提高的评价体系中,缺乏实时精准量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改进: 1.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灌输学生对于课堂参与的责任意识,同时我本人也应该从思想上真正的转换教师角色和传统教学观念,让自己“陪伴”学生们一起共同学习, 增加更多谁去教,怎么教,教什么的思考。 2.利用当前的大数据平台,建立一个可实时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资源库,让学生和我能够及时精准的找到学生的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差异性,因材施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