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认识数控车床主轴零部件——教学设计方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教版《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认识数控车床主轴零部件——教学设计方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目 录
设计思路…………………………………………………………………… 1
教学分析
析教材…………………………………………………………………… 2
明学情…………………………………………………………………… 2
定目标…………………………………………………………………… 3
圈重难点………………………………………………………………… 3
教学策略
教法分析………………………………………………………………… 4
学法指导………………………………………………………………… 4
信息化手段……………………………………………………………… 4
教学流程………………………………………………………………… 4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师生准备…………………………………………………… 5
预学展示,简析预测…………………………………………………… 6
任务导入,设疑引思…………………………………………………… 6
任务实施,探疑解惑…………………………………………………… 6
任务拓展,做学合一…………………………………………………… 9
课后巩固,温故知新…………………………………………………… 10
教学反思…………………………………………………………………… 12
《认识数控车床主轴零部件——轴》
教 学 设 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是以围绕认识数控车床主轴零部件——轴而展开,以轴类零件为载体,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做中教,完成对本知识点重难点突破。 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对于轴的结构与装配工艺合理性的判断产生的困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实践轴类零部件的装配合理性,同时利用AR技术仿真模拟装配零部件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理虚实一体的相互交融;借助UMU在线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度,达到精准教学的目的,从而顺利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分析
《数控加工机械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控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通过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对轴的装配结构工艺合理性的判断。此部分知识与生产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承接后续知识的重要一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确定教学课时为1课时。
与教师一起完成本次教学任务的是高二数控专业学生。 【学习基础】 1.学生已加工过轴类零件,接触过传动装置,在课前已看过相关微视频,对轴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2.完成课前任务的提交,并学习《减速箱拆装》微课视频,了解轴及轴上零件的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 1.在网络平台上自主查询、了解本次课的知识信息; 2.能够在蓝墨云班课中下载学习任务、在线学习和提交任务等操作; 3.UMU完成在线测试。 【兴趣情感】 1.对轴上零件的装配有着较强的好奇心; 2.对企业生产、实训实践充满兴趣,渴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价值。 3.学生对于信息化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属于我们常说的 “指尖一族”。
【知识和能力】 1.知道轴的作用、分类; 2.能说出轴的结构; 3.会判断轴的装配结构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过程中,通过阅读教材,登录蓝墨云班学习等途径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2.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观看微课、动手实践、组内讨论等途径掌握合作与探究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贴近学生生产、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情感。在小组合作与学习探究过程中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重点】 掌握数控车床主轴的作用、分类和结构
重点落实方法: 自我演示,明白弯矩和转矩概念; 辅助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图形展示,进一步内化为口诀记忆; UMU在线检测实时评价,实现精准教学。
【难点】 轴的装配结构工艺性判断
难点突破方法: “能动手、能看见”实验方式; 观看减速箱的拆装动画,学生亲手拆装蜗轮轴上零部件; 微课助学,巩固知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适时点拨存在的问题,现场指导,提高学生成功率。
2
[在此处键入] [在此处键入] [在此处键入]
三、教学策略
【教法设计】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本课采用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体验获取新知的快乐。 本堂课以导学案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微课程教学法、思维导图归纳法为主要教法。
【学法指导】 本次课采用蓝墨云班课与现实课堂相结合,并将重、难点以生活、生产实例详细讲解。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并进行探究学习,落实重点、化解难点,将传统的接受、理解知识过程转化为探究、讨论、运用知识的过程。课外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巩固与拓展,从而将课内的教学时间无限拓展到课外。
综合云班、AR、FLASH游戏、思维导图等多元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耳目一新的学习环境,建立多维课堂,实现“理虚实一体”交融联动。
2
四、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从六方面进行有准备的导学。 1.遴选培养导生 2.学生分组分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3.准备工件材料(在数车、数铣机床上及3D打印) 4.准备学习资料(课前、课中、课后导学案) 5.发布预习通知(学习资源上传至云班,微信群) 6.统计预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准备】 在蓝墨云班课发布复习和预习导学案,微课视频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前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微信学习群教师在线答疑。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学展示 1.简要总结课前预习情况和前测情况 1.总结预习情况,肯定成绩,鼓励加油; 2.简单说明前测结构 虚心听取老师对前测的评价,获得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学习动力
创设情境 布置任务 一、微视频 1.通过学生加工轴的工作情景,简介应用——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播放视频 2.关注学生观看动态 3.适时抛出问题,引入本堂课教学内容 观看贴切日常教学中的操作小视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作答
实施任务 反馈结果(一) 1.根据轴的常见应用,引出轴的功用 轴的主要作用: 1.传递运动和动力; 2.支撑回转零件(如齿轮、带轮、链轮等)。 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得出轴的作用 依据课前预习教材及网络平台的学习,分析实例,得出结果。
轴的分类 1.按轴线形状不同分 2.按承受载荷不同分 3.知识反馈、在线监测 1. 结合PPT讲解轴线形状不同的三种情况; 2.列举生产、生活实例 3.引导互动 1.结合PPT讲解承受载荷不同的三种情况 2.列举生产、生活实例 3.引导互动 1.UMU进行测试并关注学生答题情况 2.实时点评 3.发现问题 4.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课前自主的学习,结合课中教师的引导,填写导学案。 1.认真听讲 2.知识积累 3.学生自我演示弯矩和转矩,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参与互动交流,认真完成在线检测。学生根据检测结果可查看正确解析及相关的微课解说。
实施任务 反馈结果(二) 1.轴的结构 1.播放减速箱视频 2.结合平面图与三维图完成轴的结构知识点讲解 分析、讲透概念 复杂的专业文字描述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展示 1.观看视频 2.认真听讲并理解 3.参与互动 熟记知识,学生突破常规的死记硬背以简图的形式优化记忆 将图形进一步内化为朗朗上口的口诀
2.知识反馈、在线检测 1.云班课进行测试并关注学生答题情况 2.实时点评 3.发现问题 4.解决问题 1.学生参与互动交流,认真完成在线检测。 2.学生根据检测结果可查看正确解析及相关的微课解说。
实施任务 反馈结果(三)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学生作为技术人员明责、担责、负责
结合减速箱装配图及微视频讲解装配工艺性 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及AR动画
任务一 蜗轮轴的装配结构如图所示。组装该部件需要以下四个装配环节:①安装轴承;②安装蜗轮;③安装套筒;④将键装入轴的键槽中。 齿轮轴的装配流程为: → → → 写出轴上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1.引导互动 2.巡视关注 3.按需答疑 1.公示结果 2.评价反馈 对前知进行巩固 思考问题,动手组装零件,并根据任务要求写出答案 1.组内成员共同探讨; 2.组内统一意见,推荐组长回答结果 温故前知
提升拓展 观看微课,单个问题在线检测,综合问题共同探讨 微课视频 在线检测 查找装配图中的错误数 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看微课 引导适时点拨,提升拓展 学生观看微课并思考问题,单个问题在线检测 组内讨论,商讨答案,并在微信学习群中上传答案
导图归纳 思维导图归纳总结 运用思维导图总结本堂课所授知识 温故知新,整理本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本堂课的知识理解。
课后巩固 1.探讨完成提升拓展题 2.玩一玩游戏,激趣乐学 3.观看微课,巩固已知 4.微信扫码,完成评价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1.布置课后作业 2.上传微课 3.关注云班动态,答疑解惑 4.设计flash小游戏 5.制作微课 6.引导师生扫二维码对本堂课进行有效评价 1.复习微课 2.按组讨论拓展提升题 3.若有疑问在云班中留言 4.通过消消乐flash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 5.复习微课,巩固知识 6.微信扫二维码,完成对本堂课的评价
微信学习群 答疑指导 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板书设计 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的板书概括本堂课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掌握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反思
1.信息化课堂教学 本次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完成了整个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与人协作,存在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 借助信息化手段,使课堂教学形象化、互动化。利用微课、动画、flash游戏等将枯燥的原理理解、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呈现;通过云班课的辅助教学,UMU在线测试的及时反馈将师生互动实现线上、线下的互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精准教学助力。 有些知识是抽象的,需通过在现实、直观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亲自动手实践和观察,讨论与提炼。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真知,比教师在教室中絮絮叨叨讲十几遍来得更容易轻松接受。 重视评价与激励、诊断和发展过程,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存在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关注学生成长,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把创新思维、合作意识等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2.本堂课的得与失 得:课前、课中包括课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进入云班进行预复习,并参与测试,老师能够轻松地获知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评价。 失:未能更好地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性,未辐射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对每个学生课堂的即时反应未能及时捕捉以便于做出灵活的应变,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