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检测题一、单选题1.1861年清政府设立抚夷局,局设未久,即改为总理衙门,其办事人员及轮班入值方式均仿照军机处办理,择满汉各二员作为总办,二员为帮办,办理奏折、照会、文移、关税等事。但它一直被视为一种临时性的机构,终晚清之世,君臣朝野之间,士大夫顾清议多耻于任职其间,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总理衙门任事者,独无年表。1901年总理衙门被改为外务部。清末的总理衙门的设立与遭遇不能表明A.清朝天朝大国观念遭到打击而动摇的事实,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B.它有被迫适应外国资本主义需要的一面,带有半殖民地化的印记C.总理衙门后被改为外务部,结束了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尴尬局面D.其职权太过有限,且带有屈辱色彩,士大夫普遍对其持排斥态度2.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外资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的91.9%,棉纺生产的76.6%,内外航运的84.4%。截至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这一现象( )A.反映了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源于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 D.摧毁了传统的自然经济3.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资本主义明芽产生C.对外贸易规模缩小 D.资本主义市场繁荣4.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有断然矣。”其观点主要表明A.历史与历史哲学之间没有本质区别B.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C.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探求公理公例D.社会进化论是历史哲学的研究范畴5.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材料中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的含义是A.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C.中央集权,广开言路D.以法治国,公选官吏6.下图是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它说明A.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工具B.列强开始成为清政府太上皇C.清政府逐步成为列强的工具D.列强完全成为清政府太上皇7.据如表可知,张之洞时间 活动光绪十四年(1888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织布官局光绪十六年(1890年)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广州的织布官局迁往武昌,设立湖北织布官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张之洞又建成朝北制麻局,与织布官、课丝局、仿炒局合称为“湖北纺织四局”。四局初为官商合办,后改为官办A.实现了湖北纺织业现代化 B.为洋务运动的发展而奔走相告C.带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创办的洋务企业封建色彩浓厚8.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康有为否定法国大革命是为了A.建立美国式政治体制 B.推动光绪帝实行君主立宪C.宣传改良以对抗革命 D.循序渐进地推进清末新政9.下面所示是1842年至1901年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项条约,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A.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 B.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C.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发展历程10.甲午战争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的资本输出额由战前的2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02年的15亿美元,外资企业伸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 B.鸦片贸易在中国取得合法化地位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1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B.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12.据史料记载: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幼童留学生每3个月要学习华文14天,内容为《孝经》和圣谕。这表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A.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B.加强与欧美国家的友好往来C.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D.维护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13.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西方设定的国际秩序,认识到自身权益是条约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由“天下共主”单方面施恩,而是“恩怨报施,各有其分,不相凌越”。清政府的这一观念A.以反击列强侵略为核心 B.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C.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D.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强化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个时候,正炮声初息,王朝中人惊魂甫定,与刚刚结束的一番遭遇相比,12年之后的事是很渺茫的,正窃喜于‘万年合约’换来的太平,紫禁城景物依旧。”这一番遭遇( )A.推动中国近代化蹒跚起步 B.使外国势力进入中国内地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15.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A.翻译了外国书籍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6.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此说法的是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C.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D.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掀起革命高潮17.19世纪末期,晚清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反对与日本议和,曰:“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A.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B.奋发图强的思潮已经开始兴起C.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D.“天朝上国”观念依然根深蒂固18.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通商口岸50里内的常关划归被列强控制的洋关兼管,由其代征常关税。该举措的背景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C.《辛丑条约》的签订 D.中俄《改订条约》的签订19.《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接受”他们的条件后,中国失去了①关税自主权②内河航运权③九龙司地方一区④香港岛A.①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20.图为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内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这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A.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B.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C.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D.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21.1876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因失火焚毁,盛宣怀受命主持重建,后将其改名为上海华盛纺织总厂。之后由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1901年以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更改厂名等方式,逐步将其据为己有。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A.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求富”的目标C.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22.“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B.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23.李鸿章在签字后轻轻叹了口气,低声自语了一句:“我解脱了痛苦.“而对面的伊藤博文则欣喜若狂:“大功告成了!”据此,李鸿章签字的文件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4.处理中英关系的官员乔治·斯当东勋爵在国会曾声明:“我们不否认这个事实,要不是鸦片走私的话,就不会有战争。”这一战争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截断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走私C.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D.根本原因是林则徐禁烟运动所致25.清初,中央设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对外交涉,如教案、出使之类以及同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海防、边务等各方面大权。材料表明( )A.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受限 B.理藩院的职责范围在逐渐扩大C.总理衙门的职权位居六部之上 D.外交机构因时局变化进行调整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李鸿章勋绩久著,熟悉中外交涉,为外洋各国所共倾服。今 本来文隐有所指,朝廷深惟至计,此时全叔之任,亦更无出该大臣之右者。李鸿章著赏还顶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1895年2月14日光绪帝写给李鸿章的上谕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材料三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1)据材料一,简述李鸿章“与日本商定和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 哪些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并列举能论证这一观点的三个史实。27.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回答:(1)图一至图三所示场景分别与哪些战争直接相关?(2)图一至图三中三个条约的共同危害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有什么程度影响?(3)面对列强的侵略,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三、论述题28.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采用“官商合办”形式,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公司,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美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材料二1872年李鸿章创办时,仅有轮船4艘,2319吨;到1883年,已有轮船26艘,33370吨。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招商局于1878年投资开办开平煤矿,该矿设备完善,雇佣工人达3500~4500人。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同茂铁厂的创办及各种有色金属,如铜矿、铅矿、金矿之开采。煤与各种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1889年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通讯等事业也被提上日程——天津电报局于1880年开办。——摘编自胡显中《上海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三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核心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参考答案:1.C 2.A 3.A 4.B 5.A 6.D 7.D 8.C 9.C 10.D 11.B 12.D 13.D 14.D 15.C 16.C 17.C 18.C 19.C 20.C 21.C 22.A 23.C 24.A 25.D26.(1)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认可的:日本战胜东亚大国中国,让世界大吃一惊;以此为转机,“列强诸国”以租借地形式开始瓜分中国。不能接受的:把列强瓜分中国写为“进入中国”;丝毫看不到日本对侵占中国领土(辽东半岛和台湾)的批判和反省。(3)观点:中华民族的觉醒始于甲午战争。史实:戊戌变法、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27.(1)《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共同危害: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影响:《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28.观点 论证和论据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经济 创办近代工业,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军事 举办军事工业,创办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社会结构 促进了近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文化 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教育和思想的近代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