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了解诗歌(一)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形式上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二)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1.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五言绝句。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言绝句。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杜牧《泊秦淮》等。2.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五言律诗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言律诗如:杜甫《望岳》王湾《次北固山下》李商隐《无题》等。律诗第1、2句叫首联,第3、4句叫颔联,第5、6句叫颈联,第7、8句叫尾联。《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乐府诗近体诗词方法指导诗歌赏析三部曲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第一课时01观 沧 海曹操工作回顾作者介绍曹操(155年-220年 ),字孟德,小字阿瞒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东汉末年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民间评价他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善诗歌,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短歌行》《蒿里行》等。《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写作背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jiédànsǒng zhìzāi工作回顾朗 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和丰茂的花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工作回顾理解临:来到,文中是“到达,登上”的意思观:看;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 抱中涌现出来庆幸得很,真是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至,极点志:思想感情整体感知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眼前看见的实景动静结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观沧海”的位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作者描写了景物时哪些是想象之景?想象的虚景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以大海自比,用夸张的修辞,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3.诗中的景物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实写虚写虚实结合4、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怎么理解?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诗歌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板书设计观沧海实景虚景动:借景抒情静:水、秋风、洪波山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统一天下的抱负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闻:听到,听说。(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译文:(我)听说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做官),于是写了这首诗遥寄思念。工作回顾作者介绍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作品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有《李太白全集》。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新唐书·文艺列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王昌龄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歌,从远方寄给了他。写作背景工作回顾朗 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读懂诗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听说即布谷鸟,又称“杜鹃”柳絮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来称呼一个人。译文: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1.为何开头选取“杨花”、“子规” “杨花”常象征离散、漂泊“子规鸟”即杜鹃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前途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本诗首句寓情于景,通过杨花、子规鸟意象,渲染了在暮春季节的一种无限悲凉、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2.请简要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字。“尽”字既点明是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啼”字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时候,李白在扬州,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诗歌主旨诗人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景杨花:漂泊无定子规:暗含悲痛叙事左迁——贬谪之远抒情愁心托明月——牵挂思念同情关切感情真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