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5课1、了解并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掌握并理解江南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3、掌握并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课程标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3)地方割据势力东汉中后期:(1)外戚宦官专权(2)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回顾进入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这是)一个绝非用“黑暗”可以概括的时代;(这是) 一个文化.上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一东汉三国(220-280)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统一南朝(420-589)(266-316)灭灭383年淝水之战天下三分魏:公元220年,曹丕蜀:公元221年,刘备吴:公元229年,孙权问题:据下列地图和教材叙述,概述从东汉末年到隋朝时期政权更迭过程及阶段性特征,导致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②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对峙;③由分裂走向统一。从东汉末年到隋朝时期政权更迭的阶段性特征时间背后的信息空间背后的信息西晋历时共50年八王之乱历时16年故事背后的信息石崇王恺斗富何不食肉糜?统治阶级放纵腐化据以下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因素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影响分裂因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少数民族内迁;豪强地主和士族势力的发展。士族又称世族、高门等,是指世代把持官位,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生活崇尚清淡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己自主实力雄厚的庄园政治经济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历史概念士族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二材料:(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至于元嘉(南朝宋第三任皇帝刘义隆的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鄠县、杜县,在今陕西)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记录南朝刘宋历史的史书)阅读材料,总结江南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成就,并思考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基本情况①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②土地肥沃,土地得到大量开发;③商业活跃,手工业发展迅速。对南方认识的变化:“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史记 货殖列传》“率多寿考”——《隋书 地理志》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民族交融,共同开发;开发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三民族交融含义: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魏晋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画像砖(1)三国: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西晋:八王之乱、五胡内迁、人口南迁;(3)东晋:衣冠南渡、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4)十六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5)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西晋·江统《徙戎论》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民族对立民族差异缩小民族交融加强据教材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内容: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鼓励通婚材料: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1:(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材料2: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2、改革影响: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由跪坐转变为垂脚落座汉代跪佣边境汉人《放牧图》2、民族交融的原因及影响材料1: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材料2: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凝聚的作用。 ——赵伟《文化认同是民族交融的先决条件》材料3: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如董卓的部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的部队中有大量幽州乌桓胡骑。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材料4:北方游牧人因气候转寒,如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直下,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冯天瑜等《中华文明史》①社会动荡,长期混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接触频繁;②统治者认同华夏文明,推动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的内迁。根据材料概括民族交融的原因。谭其骧先生认为,游牧族内徙造成的黄河中游畜牧业发展、生态发展、使黄河得以安流千年。南北一统之各民族大融合文化教育农业生产定居畜牧业“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游牧民族农耕民族中原文化是一个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融”炉。吸引着多元仍将走向一体。隋唐帝国的人民是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新民族融入了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各部,因此可以叫做新汉族。在下一阶段,他们将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三四百年的民族大混血,至此功德圆满。......这个民族共同体构成的隋唐社会,冲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现出生动的多元化局面。——《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①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③缩小了民族差异,强化了华夏认同,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交融的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分裂中孕育统一朝代:宋、齐、梁、陈士族崛起,江南开发短暂统一魏北朝南朝北朝南朝蜀吴北方十六国前秦一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方东晋北人南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特点:中央集权式微:南北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专制皇权衰落:皇权零落,士族门阀兴起民族交流交融:北方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民族交融加强。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