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黄鹤楼黄鹤楼崔颢(hào):(?-754年)唐朝著名诗人,出身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黄鹤楼》为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南宋诗词评论高手严羽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代表作品除《黄鹤楼》外,还有《行经华阴》《江畔老人愁》《行路难》等。崔颢的一生生卒年不详 普遍认为是704 年,出自闻一多的《唐诗大系》。献诗李邕 李邕听闻崔颢的美名,想与其相见。开馆待之。 等到崔颢献的诗文送到之后,诗文一开头写的语言让李邕觉得轻薄,李邕读后很生气,起身说:“小子无礼!”就没有见他了。进士及第 723年(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唐才子传》致书张说 725年,给张说写信,推荐樊衡,之后樊衡及第,有说是崔颢的举荐之功。漫游吴越 游历江南期间,写下不少诗歌,如:《黄鹤楼》、《赠怀一上人》、《江畔老人愁》、《长干曲》等。河东军幕 731年(开元二十年),在代州都督府任职,期间在河东定襄及代州一带游宦。写下不少边塞诗,如:《雁门胡人歌》《赠王威古》等。终于从六品 755年(天宝十三年)任职尚书司勋员外郎为从六品官,卒。《黄鹤楼》这首诗选自《新唐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写下此诗。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1年重建的。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晴日里的平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内容结构】【赏析】诗句 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结构 首联内容理解 写曾经仙人乘鹤而去的典故故事,今日此处只留下一座黄鹤楼。手法 巧用典故,时空对比间,增强想象空间。炼字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抒发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结构 颔联内容理解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炼字 “悠悠”二字运用叠词,在句尾,读之具有音韵绵长之感,意为“飘荡的样子”,此处写出千百年来白云飘荡的空悠、渺远之感,反衬出岁月的流逝与变迁。抒发情感 抒发出岁月易逝之感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结构 颈联内容理解 景物描写,选取汉阳晴川和鹦鹉洲之景。炼字 “历历”“萋萋”运用叠词,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写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情感 以乐衬哀,隐含思乡的愁绪,衬托出诗人深重的漂泊之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结构 尾联内容理解 选取“日暮”“江上烟波”之景,写出日暮之下,江水上烟雾笼罩的缥缈之感。抒发情感 点题,直接抒情,一个“愁”字道尽诗人无限乡愁。【中心思想】《黄鹤楼》通过写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浏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也抒发了深重的漂泊之感和思念家乡的愁思。【拓展链接】【唐诗景观意象·黄鹤楼】【天下江山第一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称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雄踞黄鹄矶,俯瞰江汉,原为军用瞭望楼,在历史的变迁中,屡毁屡建,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南北朝以来,众多文人墨客登临于此,甚多仙道传说于此依附,黄鹤楼成为一座承载神话传说的仙楼,一座用于畅饮游宴的宴楼,一座诗词文化加身的名楼。【楼名由来】神话传说“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唐代的阎伯瑾《黄鹤楼记》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 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号为黄鹤楼。——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地理位置因山得名即是因矶得名,“山”是今湖北武昌西部临江的黄鹄山,今称蛇山。“矶”位于黄鹄山西,是黄鹄山延伸到长江边的岩石部分,黄鹄矶与黄鹄山实为一体。“黄鹤楼,在子城西南隅黄鹄矶上。自南朝 已著,因山得名。”——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黄鹤楼诗句群】高俊之美寺阁高。连黄鹤楼,檐前槛底大江流。(《寄江夏仁公》齐己)黄鹤楼高。倚半天,楼中黄鹤去千年。(《题黄鹤楼》江万里)城上危。楼高缥缈,城下澄江复相绕。(《黄鹤楼歌》周弼)鹤楼千尺。倚晴阑,大别山前舞峻鸾。(《题黄鹤楼》冯子振)赏析:几句诗中的“高、危、千尺”等字眼,写出黄鹤楼高俊之美。秀丽之美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赏析:本句写出黄鹤楼岸边风光,各种水鸟在滩头休息的闲适悠哉,金色的沙滩熠熠之美。鹦鹉洲畔葭苇乡,水云苍苍江茫茫。岳珂《黄鹤谣寄吴季谦侍郎时季谦自德安入城予适以使事在鄂》赏析:本句对鹦鹉洲进行描摹:处在蒹葭芦苇之乡的鹦鹉洲,上有白云做伴,旁有江水流淌,甚是优美宜人。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黄鹤楼》的作者是 , 代诗人。2.从体裁形式上,本诗属 。诗的第二、三联用精当的词语 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漂浮无定,用“本”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见,用“萋萋”形容 。3.直接性默写填空 崔颢《黄鹤楼》(1) ,白云千载空悠悠。(2) ,芳草萋萋鹦鹉洲。(3)日暮乡关何处是? 。4.理解性默写填空。(1)毕业多年后当你再回母校,发现已是物是人非,也许会像崔颢在《黄鹤楼》中所写的一样发出“ , ”的感慨。(2)崔颢《黄鹤楼》中用对偶手法描写出黄鹤楼两岸视野开阔、景象优美的诗句是“ , ”。(3)《黄鹤楼》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4)《黄鹤楼》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的诗句是“ ? ”。5.下列选项对《黄鹤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蒌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A.《黄鹤楼》是一篇吊古怀乡的佳作,首联巧用典故使黄鹤楼充满神秘色彩。B.诗歌前四句书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了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C.颈联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颂。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7.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各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从这两个“空”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8.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9.这首诗读起来声音绵长,与诗人的情感一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0.有人认为此诗结尾落在思乡之意上有些突兀。请你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予以反驳,并说明理由。11.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链接材料一】鹦鹉洲【唐】李白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央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注释】①鹦鹉洲:武昌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小洲。鹦鹉洲,相传由东汉末年狂士祢衡在一次宴会上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葬于洲上。洲上已不见鹦鹉。②吴江:指流经武昌一带的长江。③陇山:又名陇坻,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北。④芳洲:香草丛生的水中陆地。这里指鹦鹉洲。⑤烟开:烟雾散开。⑥锦浪:形容江浪像锦绣一样美丽。⑦迁客:指自己是流放过的人。⑧极目:用尽目力远望。⑨长洲:指鹦鹉洲。(1)“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后搁笔而去。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他不仅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他的《鹦鹉洲》也有明显的模仿崔诗的痕迹。你认为李白哪里模仿崔颢了?请简单分析一下。【链接材料二】黄鹤楼记[唐]阎伯理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②、东阳八咏③,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刺使兼侍御史,河南穆公也,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④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⑤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⑥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注:①巃嵸(lóng zǒng):高耸的样子。②濑乡九柱:濑乡的老子祠。③东阳八咏:东阳的八咏楼。④逶迤:从容悠闲的样子。⑤仲宣:文学家王粲,善诗赋。⑥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见到仙人驾鹤而去。(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州城西南隅 成语迁移法:向隅而泣 ①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课内贯通法: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发号而庶政其凝 字典查询法:①众多。②百姓,平民。③旧时指非正妻所生之子或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④差不多。 ③(填序号)乃喟然曰 语境猜测法 ④(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4)翻译下列句子。①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②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 崔颢 唐 2. 七言律诗(答“七律”或“律诗”皆可) “历历” 芳草的茂盛 3. 黄鹤一去不复返 晴川历历汉阳树 烟波江上使人愁 4.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5.C 6.示例: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似乎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7.“空余”的“空”表现了黄鹤楼的物是人非、冷清寂寥;“空悠悠”的“空”表现了白云任意飘荡的徒劳与茫然。从中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和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慨。 8.一、二两联表达的是落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9.①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绵长的特点,与诗人淡淡的忧伤一致。②每联最后一词押韵,楼、悠、洲、愁,押“ou”韵,读起来一咏三叹,声音绵长,意境更显苍茫,与诗人对世事苍茫的感慨和淡淡的思乡之愁相契合。 10.开头四句吊古伤今,抒发世事变迁难以预料的感慨,传达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作者产生思乡之意;五六句描绘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异乡景物越是美好,便越是容易想起家乡的景物。日暮时分更易产生乡愁,诗人凭栏眺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因此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其实在前面已经做足了铺垫。(言之有理即可) 11.(1)示例:模仿诗题。都选用有传说的地名为题。模仿构思。首联和颔联从传说写起,扣题的同时,发出怀古惋叹之意;颈联继而写眼前明丽的景色;尾联抒发内心感受。(写都用典引出抒写的主要内容也可)模仿诗体。和崔颢一样写七律。(2)角落;美好;①;叹息的样子(3)或 逶 迤 退 公 /或 登 车 送 远/ 游 必 于 是 /宴 必 于 是。(4)①费祎成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②(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诗歌内容理解。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每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有五律(五个字一句)、七律(七个字一句)两种。本诗符合律诗特点,是七言律诗。晴川历历汉阳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诗的第二、三联用精当的词语“历历”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也指乌云密布,即将下雨的样子。诗中,与“芳草”连用,表示鹦鹉洲草木茂盛的美景。3.本题考查直接性默写。本题中注意“鹤、历、愁”等字词的正确书写。4.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本题中“返”“载”“历”“萋”“鹦鹉洲”“暮”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5.本题考查诗歌理解。C.选项中“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的说法有误。“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故“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故选C。6.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作答时要抓住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晴川”“树”“芳草”“鹦鹉洲”几个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示例:晴天时,汉阳原野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苍翠挺拔,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茂密的花草郁郁葱葱,使人心旷神怡。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两个“空”字的无奈引出了两组引人叹息的对比:昔人已去,空留故楼,传说与现实的对比流露出人世的无奈;黄鹤不返,白云悠悠,往昔与现今的比照彰显着世事的沧桑。诗句给人一种时空的交错感,让人不由在沧海桑田之间发出一声沉重的长叹。8.本题考查诗句情感的理解。前两联写“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借“人去楼空”“千载悠悠”表达了“寂寞、惆怅之感”;后两联写“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借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抒发了“思乡之情”。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题干要求从“声音绵长”与诗人情感这方面来分析。声音绵长一是体现在词语的音节上。主要表现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双声词有“黄鹤”“复返”等,叠韵词有“此地”“江上”等,叠音词有“悠悠”“历历”“萋萋”,这都造成了诗句读起来声音绵长的效果,是与诗人在写景中融入绵绵乡愁的情感一致的。声音绵长二是体现在押韵上。每联最后都押韵,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具有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与诗人对世事难料的嗟叹与思乡之情相吻合的。1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结合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嗟叹。前两联吊古伤今,暗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他乡的景色如此明丽美好,更加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抒胸臆,句意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可知,暮霭沉沉中,故乡杳不可见,怎不令人心生无限哀愁?因此作者的乡愁并非突兀而出,而是在前三联中由处境的空寂、前途的迷茫、异乡的美景所引起的,是在充足的景与情的铺垫下发出的。11.第(1)题。本题考查诗歌比较与鉴赏。诗歌的比较可从诗题、格律、立意、布局、剪裁、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诗题目来看,“鹦鹉洲”与“黄鹤楼”都选用有故事传说的地名为题。从格律来看,李白很少写七律,但这首《鹦鹉洲》与《黄鹤楼》一样,都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从布局和立意来看,结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可知,第一首诗首联和颔联表借用典故传说,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鹦鹉洲上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结合“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可知,第二首诗首联和颔联借用典故传说,表现了诗人对祢衡的无限怀念;“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央桃花锦浪生”描绘了鹦鹉洲上明媚的春光;“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吊古伤今,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慨叹祢衡才高命蹇终于被杀的痛惜之情,同时也抒发了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故两首诗的首联和颔联都从典故传说写起,扣题的同时,发出怀古惋叹之意;颈联继而写眼前明丽的景色;尾联抒发内心感受。第(2)题。本题考查词语释义。①向隅而泣:面对墙角哭泣。州城西南隅:鄂州城的西南角。由成语迁移法可知,隅:角落。②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好景色。亦荆吴形胜之最也: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有课内贯通法可知:胜:美好。③句意: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庶,众多。故选①。④前句“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意为: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是作者发出的感叹。故“喟然”意为:叹息的样子。第(3)题。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再结合语法结构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或逶迤退公”与“或登车送远”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游必于是”与“宴必于是”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故断句为: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第(4)题。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尝:曾经。驾:乘。憩:休息。于:在。此:这。遂:于是。名:命名。②极:极目远眺。长川:长江。之:的。累累:山峰众多的样子。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