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教学目标:
1.通过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2.通过探究分析,理解北宋高度集权的原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培养对历史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北宋高度集权的政治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宋集权政治结构特征,明白权利分割与制衡与集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陈桥兵变
出示钱穆的话:
宋太祖由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这是五代兵士拥立皇帝的第四次。(周太祖郭威)
——钱穆《国史大纲(下)》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最担心什么?
(担心自己的换位被别人取代)
揭示课题:从赵匡胤的担心说起
——谈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二、新授
播放视频:五代十国
思考:五代十国有什么特点?
讲述赵匡胤夺权过程。
赵匡胤担心什么?
内患:中央军队和地方政权
1.防什么?
军权 中央军权(禁军)
地方军权(节度使)
2.怎么防?
首先分割和制约军权 二司到三衙
内外相制
更戍法
从地方选精兵补充禁军队伍
文官掌调军令
其次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利
文臣知州 分割军权
分割行政权
转运使 分割财政权
制约知州权利
通判 监督转运使
再次分割和制约相权
行政权
军事权
财政权 三司
(互不隶属)
防百姓 募兵
权利高度集中 军权、地方权、相权都集中于皇帝手中。
3.防的怎么样?
好的结果:解决唐末潘政割据局面,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较宽松。
靖康之耻辱
朱熹的评价
“本朝鉴于五代潘政之弊,遂尽夺潘政之权,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袭一时权宜苟且之制,为子孙不可易之长典,岂不过哉。”
——《朱子语类》
坏的结果:冗兵、冗官、冗费,造成北宋积贫积弱。
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81
谈谈对“崇文抑武”的理解。
总结: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永无休止的对话。 21教育网
——(英)卡尔
1、 导入
1.播放视频:五代十国
思考:五代十国有什么特点?
2.陈桥兵变历史事件概述,分西赵匡胤夺权原因及担忧事由。
3.揭示课题:权利的“分割”与“制衡”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2、 新授
1. 分割与制衡——军权
2. 讲解禁军设置“二司”变“三衙”的历史过程。并分析其好处。
3. 小组讨论:
史料一:艺祖(赵匡胤 )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余。
——《曲消旧闻》卷 9
宋太祖为什么要把禁军的一半分到地方驻守边疆?
史料二:祖宗初定天下,惩创其弊,分遣禁旅 ( http: / / www.21cnjy.com ),戍边守地,率 一二年而更……。 ——《文献通考》卷153,《兵考》5
让禁军一、二年就换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史料三:“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力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 ” ——司马光《谏水记闻》卷 1
宋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枢密使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志
让学生理解调兵权与掌兵权相分离,相互牵制的道理。
引出文官掌兵权。
(1) 分割与制衡——官僚结构
1.文、武官位的分割、增设与制衡
(1)通过文官掌军权理解文武相制
(2)从通判的设置理解文文相制
(3)转运使及监督机构的设置理解机构的增设
2.相权的分割与制衡
(理解相权分割为三个独立的部门,有利于中央集权)
(三)分割与制衡之利弊
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81
北宋政治制度 “散”在什么地方? “弱”在什么地方?
(理解冗官、冗兵、冗费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北宋政治制度 的“宽容”与“理性”体现在哪里?
(明白北宋政治的优点及积极影响)
(四)分割与制衡之思考
发表对北宋“崇文抑武”这个观点的看法。
3、 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6张PPT)
“五代十国”有什么特点 ?
割据、混战
禁军: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
——《宋史·兵志》
宋太祖由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这是五代兵士拥立皇帝的第四次。
——钱穆《国史大纲(下)》
(周太祖郭威)
961年,裁撤


(北宋禁军) 殿前都指挥使总指挥殿前诸班,马军都指挥使总侍卫司马军,步军都指挥使总侍卫司步军。
——《资治通鉴》
分割




史料一:(赵匡胤 )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地方管理机构)十余。 ——《曲消旧闻》
1.赵匡胤为什么让禁军一半驻守京城,一半驻守地方?

相制
史料二:祖宗初定天下,惩创其弊,分遣禁旅,戍边守地,率 一二年而更……。 ——《文献通考》
2.让禁军队伍一、二年就换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史料三:数遣使者,分诣诸道(地方管理机构)选择精兵,凡其才力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 … 。
——司马光《谏水记闻》
3.宋太祖从地方挑选精兵入禁军队伍的目的是什么?
中央军队
地方军队
牵制
枢密院
三 衙
——掌兵权
枢密使掌兵籍、虎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三衙管诸军。
——《宋史 职官志》
分割军权
宋太祖赵匡胤
——调兵权
(文官)
(武官)
文武相制
分军事权
(节度使)统管军事、民政、财政,任高权重。
——藏云浦《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
分财政权
“转运使”
分民政权
“闲职”
(通判)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知州)举动为其所制。
——欧阳修《归田录》
钱昆为什么不喜欢“通判”?
北宋进士钱昆曰:“但得有蟹,无通判处,足慰素愿也。”
“通判”对知州的监督说明什么?
宋太祖 “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灾年),有叛民(造反的百姓)而无判兵(叛变的军队)。 ——晁说《嵩山文集》
想一想,宋太祖会用什么方法来防止百姓的叛乱?
防止了潘镇割据,社会较稳定。




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较为宽松。
猜?
朱熹:“本朝鉴于五代潘镇之弊,遂尽夺潘政之权,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袭一时权宜苟且之制,为子孙不可易之长典,岂不过哉。”
——《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北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冗兵
积贫积弱
冗费
冗官
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