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 尊重他人1.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2.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3.体会、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尊重他人的做法。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五里’与‘无礼’”的故事。通过这个材料,能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提升尊重他人的意识,进而进入本课的学习。新知探究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一)尊重的含义和表现【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董卿尊重中国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的材料,并提出问题。董卿是我国著名的主持人,她的行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选用董卿尊重老人的故事,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尊重他人,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总结】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商人’与‘乞丐’”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尊重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唤醒他人的自尊自爱,甚至自强。对于这一点,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体验,但是这种感受往往难以言传,作为理论也比较抽象。本活动首先利用故事这种形式把美好体验情景化,让学生可感受、可体味,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再让学生对故事中体现的道理进行归纳和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这一观点。【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体会其中反映的道理,并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小林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小林的故事可能就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这样的故事能够很快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这一观点,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尊重他人。【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相关问题。【教师活动】教师针对上述两则材料,提出问题:这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观点?通过这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材料,拓展学生对“尊重需要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要”这一观点的认识,深化学生对尊重重要性的理解。【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33页“相关链接”的内容。【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三)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小潘的故事,并提出问题。本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不懂得尊重别人,会引发矛盾或冲突,恶化人际关系,影响社会和谐。与人相处,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反思自身的行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两幅漫画,并提出问题。活动选用了两幅漫画,一幅描绘的是公交车上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两人恶语相向,互不相让的场景;另一幅描绘的是公交车上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两人文明礼让,互相尊重的场景。第一个场景与第二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能够给学生较深的触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尊重他人。【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漫画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教师过渡】尊重他人能使他人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使人产生满足感。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尊重他人呢?二、尊重从我做起(一)尊重他人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34页中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材料选取的三个情境分别体现了尊重他人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通过本活动,让学生明白尊重他人要关注他人、重视他人,应有的关注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络,重视他人能够使人感受到热情。【学生活动】学生针对情境谈自己的感受及遇到类似的情境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教师总结】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二)尊重需要平等对待他人【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三种行为并提出问题。材料中列举的行为都没有做到平等对待他人。通过对三种行为的讨论,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尊重需要平等对待他人”这一观点。【学生活动】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三)尊重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33页中的“阅读感悟”,并对当时故事发生的背景做详细的讲解。通过对这一材料的讲解,能使学生在体会杜甫换位思考、为老妇人着想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反思,看看是否存在漠视他人感受、对人刻薄等现象。【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论语》和《孟子》中的古语并进行解释。通过引用古文来说明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遇到事情要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包容他人,真正做到像尊重自己那样尊重他人。【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会古文的内涵,并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总结】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四)尊重需要学会欣赏他人【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农民工坐公交车的材料,并提出问题。选用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件,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评判。【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让我们学会彼此欣赏,共同进步。【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三种观点,并提出问题。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扩展对尊重对象的认识,深化对尊重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活动】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尊重的对象除了人之外,还应该包括人类身边的动物、大自然等,这是人类生态文明观的巨大进步。从生命角度来看,动物也是与人一样有生命的,也需要得到尊重。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要尊重自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发展的载体,一个不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堂小结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它不复杂,它就在我们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尊重,是社会的需要,它并不遥远,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做到尊重他人,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尊重社会、尊重自然。板书设计尊重他人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一)尊重的含义和表现(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三)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二、尊重从我做起(一)尊重他人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二)尊重需要平等对待他人(三)尊重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四)尊重需要学会欣赏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