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1.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2.能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认识和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薇娅偷逃税款被处罚的材料。通过社会新闻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关心社会新闻的兴趣。同时,薇娅作为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主播,因偷逃税款被处罚,这一事件能够起到良好的警示教育作用,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课课题。
新知探究
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材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本活动意在使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法律规定,了解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在教师指导下思考法律的作用。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吴某凡因涉嫌严重违法被批准逮捕的案例,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这一活动,意在告诉学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上述案例,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法律的指引作用: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的评价作用: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教师过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违法行为有哪些,违法了应承担哪些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违法行为的定义以及分类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三种违法行为,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三种行为造成的危害、违反的法律及所受的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上文中的探究活动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通过这一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在教师指导下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教师总结】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三)三种违法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三种违法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一活动,能锻炼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区别的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提供的表格自主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五个案例,并提出问题。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认识,同时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课堂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一)行政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两个案例,并提出问题。本探究活动选取的两个案例中的情形都是中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设计这两个案例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有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自身的实际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教材第49页中的“相关链接”。“相关链接”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的定义作了说明,使学生对其性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同时,“相关链接”补充说明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和任务,这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
【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二)民事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两个案例,并提出问题。本探究活动选取的两个案例中的情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设计这两个案例旨在使学生初步认识民事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分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51页中的第一个“相关链接”。这里的“相关链接”是对民事权利和合同两个名词的解释说明。前面所学内容指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和不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相关链接”补充说明了民事权利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解释了合同的含义和重要性。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民事违法行为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中的第一个“相关链接”的内容,分组讨论绘制民事权利体系图。
(三)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霍某某谎报疫情扰乱公共秩序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懂得: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在社会生活中,公民要增强守法观念,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教材第52页中的“拓展空间”。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损害,就是对自身权利的损害。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小组讨论分析小王的行为性质。
【教师总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
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甚至是习以为常的小事,可能已经涉及违法,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增强守法观念;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犯罪;要做到知法、尊法、守法。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
(二)违法行为的定义以及分类
(三)三种违法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一)行政违法行为
(二)民事违法行为
(三)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