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共筑生命家园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共筑生命家园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2.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与要求,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之福、地球家园之福,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认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81页中的“运用你的经验”。本栏目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梁衡的《天星桥》(节选)来切入,诗境、情感、主题都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对美丽自然环境的向往,从而导入本节课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这两首诗文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我们生存的家园遭到了破坏。这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和觉悟,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共筑生命家园》。
新知探究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在京新高速和港珠澳大桥这两个重大工程建设中,国家耗巨资保护生态”的材料,并提出问题。本活动旨在使学生体会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学生活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水土流失的原因”的材料。本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思考开发和利用自然与遵循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材料。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句话,并进行解读。本活动旨在使学生认识到不能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要遵循自然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古诗文后,聆听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材料,并提出问题。本活动意在使学生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学生活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83页中的“相关链接”。本活动介绍关于人类环境保护历史重要会议的概述,旨在让学生了解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识,全人类都需要承担对环境、对自然的责任。在全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必然的选择,也必然会对世界、对人类产生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谈感受。
【教师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四)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和方案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老武拆除养鸡场种植花卉最终成功”的材料,并提出问题。本活动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展开与学生的对话,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一)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84页中的“探究与分享”。本活动通过讲述浙江余村这一真实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选择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思考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85页中的“探究与分享”。本活动通过让学生思考三个人的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同时也认识到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忽视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价值取向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一则材料,并提出问题。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明确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道理。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86页中的“相关链接”,并进行讲解。本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了解我国环保前沿科技,认识到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我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推广绿色、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聆听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四)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行为选择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一幅漫画及一则材料。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结合低碳生活的事例进行思考,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思考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为绿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五)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制度建设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两幅漫画,并提出问题。本活动意在通过两幅漫画使学生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生态保护红线。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漫画,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上海制定史上最严格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材料,并提出问题。通过这一活动,意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教师总结】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美丽中国,不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共筑生命家园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四)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和方案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一)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价值取向
(四)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行为选择
(五)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制度建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