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课《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介绍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变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有山、水、平原等不同地貌,同时也能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地球表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2)如何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小学五年级的第一节科学课,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环保知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对环保知识的理解。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让学生感知地球表面的多样性。2.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如高山、河流、平原、海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第二环节:讲授1.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山、水、平原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讲解:(1)高山:高山是指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常年积雪,有时还有冰川。高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和气候调节器。(2)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的水流,由于水的侵蚀和流动,河流在地球表面形成了许多峡谷和河谷,同时也是生物栖息地和重要的交通工具。(3)平原:平原是指海拔低于200米的广阔平坦的地带,通常由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沉积而成。平原是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区域,同时也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2.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讲解:(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震、火山爆发、风化、侵蚀等,这些自然因素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貌。(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包括开发、建设、污染等,这些活动会对地球表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砍伐森林、开采矿产、建设城市等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貌。3.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对地球表面造成的影响。第三环节:练习1.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分析地球表面的变化原因。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分析地球表面的变化原因,如河流的侵蚀、山体滑坡等。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个环保方案,来保护地球表面的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环保方案,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减少用纸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如何保护地球表面的环境。六、板书设计1.地球表面的特征;2.地球表面的变化;3.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4.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七、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地球表面的特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