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4.14《露和霜》教学设计课题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单元 4 学科 科学 年级 5学习 目标 教学内容: 本课介绍了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 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教学目标: 1、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重点 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难点 做造霜的实验。教学准备 铁罐、湿毛巾、电子温度计、碎冰、盐、冷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一:比较露和霜的不同 活动二:人造露和霜 活动三:学习二十四节气 活动一: 在秋冬的早晨,你观察过植物叶子吗,上面有什么?(问题导入) 明确:可以看到露水,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 2、当温度更低时,叶子上还是露吗? 明确:当温度更低时就会形成霜,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 3、说说露和霜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露是液体、无色、小水珠、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霜是固体、白色、冰晶、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 相同之处:都是在夜晚形成的,都是由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一般都附着在地表的花草树木或是建筑物上。 活动二: 实验一:人造露 ①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②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③观察杯子的外壁。 2、为什么要在杯子下垫湿毛巾? 明确:垫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四周的水汽含量 实验观察:我观察到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1.1℃,杯子的外壁有细密的小水珠,小水珠越来越多,汇聚成很多大水滴。 3、实验二:人造霜 ①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②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③观察杯子的外壁。 观察记录:观察到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15.8℃,杯子的外壁有白色的霜花出现 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明确:加盐 后杯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面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小水珠。 将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壁的霜花会慢慢融化成小水珠。这说明霜也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 总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活动三: 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花草树木上,形成密布的小水珠。早晨,经阳光照射,这些小水珠看上去晶莹剔透,因而得“白露” 之美名。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为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雨、寒露、小雪、大雪。 小组讨论 实验探究 小组讨论 阅读资料 观察比较露与霜的不同,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为接下来的造露和造霜作铺垫。 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将在自然界夜晚发生的事情直观地在学生面前显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推导出自然界露与霜的形成过程。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很多节气的命名 与天气现象有关,如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这是很好的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题材。习题巩固 1、露和霜有相同也有不同。( ) 2、露和霜都在晚上形成,因为晚上温度较低。( ) 3、霜降意味冬天即将开始。( ) 4、二十四节气没有什么用处。( ) 5、实验时垫湿毛巾是为了增加水蒸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认识了露和霜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了解了它们形成的过程,还学历了与露和霜有关的二十四节气 总结课堂课后练习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露和霜的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