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动荡年代,远而近的力量 ——《经典常谈》导读课教材分析《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受当时“教育部教育委员会”委托而编写的一本教学参考用书 ,这本书最初编写的目的就在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读的,更是新时代的青少年们不可忽视的。这本书涵盖了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文献佳作,作者朱自清整理了一系列古代文化经典,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这类的传世佳作。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明确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的价值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现实力量,体悟历史语境中的人情人性,搭建古今的沟通桥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股远而近的力量。学情分析朱自清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于文化。《经典常谈》为中华经典画出的理论框架,因此《经典常谈》内容庞杂,信息大,了解经典不是其目的,目的在于了解之后真正地去阅读经典,亲近经典。但是由于目前初中学生对经典认知少之又少,加之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存在很深的年代沟壑,这导致学生的整体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整本书所有的内容不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苏轼就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因此我想从局部入手,从学生已知入手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促进阅读《经典常谈》整本书。同时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资料自主收集与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因此教师适时引导,帮助他们主动探究,从中获取思想之力量。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打通古今渠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中,体会文化思想,挖掘精神力量。3.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朱自清的创作的时代背景,从抗战时期文人的状态,领悟精神力量,以此启发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学习。重点: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难点: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中挖掘其现实意义,同时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出发,了解抗战时期的文人使命感,激发学生找到人生的意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交流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同学思考促进中国发展不可忽视的三类人:1.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政治家;2.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冲锋者;3.以天下和平为理想,以思想传承为己任,用笔下的文字担负起时代责任的文人学者二、活动探究活动一:故事分享会(分享朱自清创作背后的小故事)故事1:1942年1月28日,朱自清他开始校正《古典常谈》,2月3日,朱自清拜访杨振声,经思索接受了杨的建议,将原拟标题《古典常谈》易为《经典常谈》,至此,《经典常谈》的写作基本结束。《经典常谈》的正式写作是在1938至1942年,追溯此书由来,应从1932年说起,这十年岁月之间,渗透着知识分子事业中的友谊、学问上的积累与战时困苦中的坚守。故事2:1932年,聘杨振声为文化组委员,随后他邀请沈从文一起编写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并让朱自清协助编辑,七七事变后,杨振声、沈从文与朱自清在长沙碰头,讨论教科书计划:沈先生来此。杨、沈与我商讨教科书的计划。杨建议我们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而不是注释。这是个好主意。这个被朱自清认为是 “好主意”的建议,正是 《经典常谈》的写作缘起。故事3:1938年9月起,朱自清在编写教科书的同时,陆续撰写《经典常谈》。1940年,《中学国文教科书》完成,虽最终未被接受,朱自清关于“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的写作并未中辍。这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实为教科书计划的衍生品。故事4:在1938到1942年间,朱自清辗转于昆明和成都,断断续续地完成了此书的写作。在此期间,他生活上常遇困窘,且屡经失眠、胃病,跑警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读书、教学、写作始终未辍。朱自清也自述“随妇锦城,卜居东郭,警讯频传,日凛冰渊之戒;生资不易,时惟冻馁之侵,白发益滋,烦忧徒甚”。故事分享后思考:你从朱自清创作背后的小故事中,你认为作者创作初衷是什么?用传承中华文化引导国人思考,用中华经典传递文化之力量。朱自清曾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而思考是人之为人核心,力量是内在精神的外化!接下来,我们一同乘坐“中国”号轮船,穿越到那段动荡的峥嵘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寻找朱自清《经典常谈》文字下的文化力量!活动二:寻找第一站——寻春秋战国时期之文化。阅读《经典常谈》中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章节或相应章节段落:《<春秋>三传第六》《<战国策>第八》《<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文第十三》1.活动目标:各小组通过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脉络,提升学生从《经典常谈》文本中快速筛选信息及分类归纳信息的能力,完成活动卡,从而提供学生以“时代”为主题的选择性阅读思路,帮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时代,从而激发学生对不同时期经典的阅读兴趣。2.活动步骤: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3.活动支架:活动三:寻找第二站——寻各家思想之力量阅读《“四书”第七》中《论语》《孟子》部分、《<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屈原部分,为各家思想代表,找出他们思想内涵,感受其思想之力量。1.活动目标:从附录一中选取具体的经典篇目内容,对照《经典常谈》原文,合作完成活动卡,从而推动学生对于经典书籍的阅读兴趣,汲取文化之精华。2.活动步骤:(1)每组组长组织组员从附录一中选取具体的经典篇目内容,对照《经典常谈》,合作完成活动卡(2)每小组推荐一人作为代表,以代言活动的形式,分享活动卡内容。(3)代言词模板:我是 (名字),我们为 (人物)代言,我们认为 (借助附录一及原文内容进行概括), 我们向世人展示了 力量。(感悟)示范:我是沈洋,我们为庄子代言,我们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该遵循万物自然自理,善待自然,善待他人,我们向世人展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忘本心,不炫耀、不卖弄、不贪婪,回归纯真自然生命的力量。3.活动支架:活动四:围炉聊天活动1.师生共同分享阅读感受在各家的思想力量中,你更喜欢谁?若你人生遭遇不如意时,你会选择如何面对?教师总结:孔孟:继承力量(继承者)孔子:在那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孔子凭借一己之力,开辟了充满理想、激情、公理仁德的时代!他“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殉道精神,他担当道义的仁者精神,他终其一生为“礼乐崩坏” 的追寻精神,是那个晦暗时代的一盏明灯孟子:在那个利益至上的时代,孟子与时代划分界限,他不与贵族为伍,他自称“天民”,他有着浩然之气,铮铮傲骨,无邪魅之态,他只论“仁义”与“王道”,他是特立独行的大丈夫,是不臣不顺的“王者师”墨子:开创力量(挑战者)在“万古长如夜” 的黑暗里,墨子带着一把利剑来了,向混乱崩溃的帝国发出来挑战!他是“士损己而益所为”的侠客,他用“兼爱”摧毁等级尊卑制度,用“尚贤”斩断贵族封建世袭制度,用“非攻”呼唤“家天下”的世界,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建立了他的批判文化!老子:接受(哲学家)在颠倒扭曲的世界里,看多了罪恶与冷酷,他如一束阳光,在无道污浊的人间,洒下来一道光亮!他独自一人领悟世界真谛,独一人窥见世界本质,他的“无为”与“大道自然”,是用另一种方式追求希望,用希望抗争现实,追寻未来!屈原:坚守(坚定的战士,屈原是一种命运、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在那个无路可走的年代,他坚持自我,坚持用自身的温度去改变那个冰冷的世界;他不脆弱、不妥协、不退让、不屈服,他用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带来了追求自由幸福的曙光!引导学生明确朱自清创作《经典常谈》目的,朱自清本人也说过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因此希望让学生明确读经典原著的意义从而化认知为行动,真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典原著进行阅读。意义:一是从经典中找到力量,从体会到力量落实于外在的行为,从而找到我们人生底色。二是促进文化自信,我很喜欢开头的视频,一个人打抱不平,只能救十人百人,我们共产党是要为天下人打抱不平。经典名著是为天下人传递思想,让所有人找到人生底色与自身的价值。3.分享未来之路:你想去读哪本书?认识哪个历史人物?喜欢哪种思想?4.教师寄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屈原的经历,让我们明白身处乱世,“乱”是常态,而“不乱”才是本色!抗战时期,朱自清及文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守与热爱,让我们懂得了身处国难,“明哲保身”是人心,而“以天下为己任”是本心。希望这节课结束后,同学不要让经典文化再束之高阁,而让它们真正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底气与源泉力量!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时代,做一张“经典时代(人物/典籍)”活动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