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夯实法治基础课件(共36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夯实法治基础课件(共36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 四 课 建 设 法 治 中 国
第 一 节 夯 实 法 治 基 础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德修养】自觉提高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观念】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增强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健全人格】总结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责任意识】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教学重点】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教学难点】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和善治。
知识导航
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作用)P45-47
法治的要求? P45-46
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方针?P48-49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进程?取得成就P48
1.
2.
4.
3.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P49-50
5.
选择法治道路




探究思考:1.什么是法治?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
法 治
什么法?
如何治?
2、法治的要求: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何谓良法?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法治要求一:实行良法之治
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
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
符合公平正义要求
良法
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的要求
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义务教育法
反家庭暴力法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
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院应当受理。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
请结合上述法律规定,说说法治与你有什么关系。
我国制定保护未成年人的良法
《食品安全法》
但是生活中毒大米、毒奶粉、毒……屡屡出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有了法律制度不等于有法治,还需要善治。
法治的要求
(2)法治要求实行善治。(良好的治理)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良法
善治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良法

善治
=
法治
归纳总结:法治的要求
①个人角度: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
1963年7月6日,世界法学家协会在美国华盛顿成立,同时该协会规定每年4月22日为世界法律日,并将世界法律日的主题定为:依法治理社会,依法实现世界和平,建设国际和谐社会。1965年4月22日,第一次世界法律日庆典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从那以后,每年的4月22日,各国的法官和法学家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为宣传和普及法律做出努力,并得到各国元首的鼓励和支持。
共同探究
思考:世界法律日为什么会得到各国的支持?
世界民法典
②国际角度: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2000多年
封建专制历史
1840年后
变法改制、救亡图存
1949年
1978年
新中国成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我国选择法治道路的背景)
思考:国家对两家药企的处罚体现了法治哪些作用?
③国家发展角度: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解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个人角度)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p45
(国际角度)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p45
(国家角度)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p47
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
归纳总结:
描绘法治蓝图




1、改革开放以来法治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16字方针
1982
现行宪法通过
1997
《民法典》公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0
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2018
2002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12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20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
结合视频和课本知识,小组讨论列举十年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2、法治中国建设新成就
一 、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二 、中国的法治领导体制更加健全;
三、宪法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四、法律规范体系更加完备;
五、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六、司法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七、法治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八、涉外法治工作开辟新局面;
九、依规治党实现历史性跃升;
十、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成效卓著。
中国法治这十年:
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全面依法治国
相关链接 P49
探究分享:你怎么认识理解全面依法治国。
提示: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行动指南等角度说明。
地位: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47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P48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1)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每一部法律都要
严格执行
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我国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党委提出→政治协商→人大审议通过→政府执行”的法定程序,《立法法》的制定程序对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有什么启示?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怎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归纳总结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
(1)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2)学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3)在实践生活中,能够做到遵法守法,做一名守法的公民。
(4)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敢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做贡献。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能为法治国家做哪些贡献?(补充)
描绘法治蓝图
法治含义及要求
选择法治道路
夯实法治基石
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方针)、行动指南
为什么走法治道路
本课小结
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1.(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提出了“法”的理念。下列古语能够体现法治精神的是( )
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②法不阿贵,道不绕曲
③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④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B
随堂练习:
2.(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3月,游客任先生自驾来扬州,因路况不熟将车停在禁停区,交警依法开出罚单。两天后,任先生发现罚单标注“首违警告,零分零元”,感动之余,承认自己违停并点赞交警。交警的行为表明(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A.公正司法原则不可违 B.外地游客违章免处罚
C.执法有力度也有温度 D.轻微违法无须负责任
C
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都高度关注妇女、儿童、老人等重要群体,以大量具体的司法案件彰显了中国法治的力度、温度,呈现“看得见的公平正义。”这表明( )
A.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 B.公平正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C.只有司法机关才能维护公平正义 D.我国社会已经实现了绝对的公平正义
A
4.(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材料表明( )
①立法者的素质高低决定国家的强弱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③执法者依法办事,国家才会强大
④只要法治力量强大,国家就会富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5.(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3月13日,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正式发布。在此次立法法修改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两次审议,两次向党中央请示报告,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些信息表明(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权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
C.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保障了公民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
D.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D
教师寄语: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