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一)》教学设计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一)》教学设计1

资源简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一)》教学设计
【新课标分析】
核心概念:6.6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分解概念: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学段目标:5-6年级:知道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分解概念:6.6.2 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学段目标:5-6年级: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换。
【教材分析】
本课设置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电磁铁》中的第一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能量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能与电磁能的转化。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以学生玩过的电动小车入手,给出思考指向:车里的小马达有什么秘密?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认识电磁铁。学生通过工具拆解废旧电动小车内小马达,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构造。活动二:做个电磁铁,试一试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制作电磁铁进一步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发现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活动三:根据磁铁的性质,推想电磁铁可能还有哪些性质。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电磁铁可能还有哪些性质,为后面两节课的内容做好准备。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找资料了解怎样让电磁铁断电后铁芯的磁性立即消失。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心中已经有了能量的概念,并且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但是对于能量的转化缺乏认识,无法准确辨别能量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构成的;通电时,电流能通过绕在铁芯上的线圈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成磁能的装置。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知识利用类比推理等方法推理电磁铁的性质;能基于具体情境提出自己的观点。
探究实践:会制作简易的电磁铁;能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并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态度责任:表现出对电磁铁的结构、功能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愿意合作与交流;了解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制作简易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性质,认识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成磁能的装置;掌握类比推理这一探究技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演示材料:马达模型、自制电磁铁魔盒、磁铁等
2.分组材料:小马达、铁钉、导线、曲别针、电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课前老师不小心把实验材料洒了,现在铁钉与木屑、纸屑混在一起,你能想到什么办法把铁钉分离出来?预设:用磁铁吸铁钉。
2.学生演示
3.教师出示魔盒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发现魔盒既能自己吸引铁钉,又能自己放下铁钉,进而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电磁铁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又通过“解暗箱”活动提高学生本节课的探究兴趣,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启发引导,展开新知
(一)认识电磁铁组成,制作电磁铁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组成。
2.教师出示并带领学生认识制作电磁铁的材料,指导学生思考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师生总结注意事项
3.学生制作电磁铁。
(二)探究电磁铁磁性特点。
1.提问:魔盒里的电磁铁能吸铁说明他有磁性,电磁铁的磁性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预设:电,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2.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学生组内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师生总结并出示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探究电磁铁磁性特点,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4.学生交流发现:通电时,电磁铁能吸引曲别针;断电时,不能吸引曲别针。
5.基于学生的交流,师生小结:通电时,电流能通过绕在铁芯上的线圈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成磁能的装置。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设计、制作电磁铁,讨论、交流电磁铁的磁性特点,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发现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完善学生对电磁铁的认识。
(三)根据磁铁的性质,推想电磁铁可能还有哪些性质。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磁铁的哪些知识?
2.引导学生回顾磁铁性质:磁铁有磁性,能吸引铁;磁铁有两个磁极:南极和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3.教师引导学生类比推理,电磁铁还有哪些性质。
4.学生交流讨论,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5.师生概括总结:根据电磁铁和磁铁都具有吸铁的性质,推想电磁铁可能具有磁铁的其它性质,就是在进行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结果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推理结果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验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制作的电磁铁,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电磁铁还有哪些性质,为后面学习《电磁铁(二)》和《电磁铁(三)》奠定基础,并掌握“类比推理”这项探究技能。
三、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1.教师播放奥斯特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视频,介绍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2.谈话:在电磁铁原理被发现之后的几年,电磁铁才被设计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3.教师出示铁芯形状不同的电磁铁(马达内的电磁铁),通过增加外部磁场让电磁铁旋转,提问:这是个什么装置?
预设:马达。
4.教师连接马达,学生观察马达上小风扇的变化。谈话:马达里也有电磁铁吗,我们拆解小马达找找答案。
5.教师出示拆卸要求:拆分时注意保护部件完整;拆分的部件按一定的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拆解小马达,观察它的构造。拆解过程,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拨。
6.小组交流拆解小马达的发现,师生小结:小马达里有电磁铁。
7.教师演示电磁铁断电后仍有磁性的现象,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思考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电磁铁原理的过程,对科学发展史产生兴趣;通过“变形”的电磁铁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转动,激发学生兴趣并激起学生思考,通过拆解小马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电磁铁的构成以及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引导学生在观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查找资料或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收获这一环节,学生能回顾本节课的科学探究过程,思考学到了什么知识,用到了什么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培养及时梳理,及时总结的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