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3)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探究声音在液体中传播三、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观察、对比身边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来分析得出。结合具体实验:空气、水、细线可以传声,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需要在真空铃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创设情境课前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的世界,学习本节课二、声音的产生(一.)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让每组学生进行实验:(1).人用手按在嗓子大声说话时手有什么感觉(2).拨动拉紧的橡皮筋(3)将直尺伸出桌面一部分拨动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做音叉的振动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声音是怎样由声源处向远处传播的?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上课时能相互听到声音,进行交流;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讨论得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3)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只能空气能传播声音吗?(4)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敲课桌”“土电话”实验和思考成语“隔墙有耳”。然后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固体也能传声。(5)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既然气体固体都能传声,那么液体能否传声呢?给出唐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叫学生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液体也能传声。教师给出“介质的”的概念。我们把所有的能传播声音的固体、液体、气体统称为介质。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并引入“真空”这个概念。学生讨论“真空铃”实验说明了①空气可以传声②真空不能传声。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学生阅读课本,教师举例水波的事例,让学生结合亲身感受来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三).声速和回声1.声速(1)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了声音.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2)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听到回声。(3)打雷闪电时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见烟雾后听到发令的枪声(4)看电视看到播音员和前方的记者连线时总是要等一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进行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5)学生阅读课本30页--31页的内容,读完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二)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