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灭六国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实行的措施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2.李白《古风》诗中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指的是(  )
A.秦孝公 B.秦始皇 C.秦穆公 D.秦二世
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材料反映出秦朝创立了(  )
A.分封制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
4.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5.题5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题5图
6.“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7.“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出的呐喊。这次农民大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
8.史料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解读历史。史载“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道路上都是穿罪犯衣服的人,监狱里关满了囚犯,像市场一样拥挤),该材料说明(  )
A.秦朝徭役繁重 B.秦朝赋税沉重 C.秦朝刑法严苛 D.秦朝商业发达
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春秋 B.秦朝 C.战国 D.汉初
10.题10图所示是中国象棋的棋盘,与棋盘上的“楚河汉界”相关联的人物为争夺帝位而展开争战,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  )
A.牧野之战 B.阪泉之战 C.楚汉之争 D.巨鹿之战
题10图
11.小龙同学阅读的历史资料中有“楚汉之争”“约法三章”“垓下之战”等关键词,与这些词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陈胜 吴广 B.廉颇 蔺相如 C.秦始皇 秦二世 D.项羽 刘邦
12.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为此,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以德化民” C.裁减官员 D.合并州县
13.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14.西汉初期,皇帝出巡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短短几十年后“京师之钱累巨万”。与材料相关的盛世局面是(  )
A.“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15.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说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反映了汉初(  )
A.“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B.提倡“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
C.大大减轻了赋税和徭役 D.关心农桑并废除了严刑峻法
16.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某位学者“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这位学者是(  )
A.华佗 B.董仲舒 C.司马迁 D.张仲景
17.自汉代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8.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它反映了西汉初期(  )
A.西汉王朝四分五裂、混乱不堪 B.诸侯势力大对中央造成威胁
C.统治集团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D.西汉经济明显恢复,国力强盛
19.南宋文学家陈亮在《酌古论》中说:“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材料中的“光武中兴”局面出现于(  )
A.东汉 B.西汉 C.蜀汉 D.东晋
20.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促使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1.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了东汉后期(  )
A.统治异常腐朽黑暗 B.农民处于无衣无食境地
C.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D.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22.“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贡献的人物是(  )
A.班超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23.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24.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材料中提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医生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贾思勰
25.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历史,这部史学名著是(  )
A.《尚书》 B.《春秋》 C.《诗经》 D.《史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4分,共40分)
26.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崛起篇】
材料一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建立篇】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巩固篇】
材料三 
【亡国篇】
材料四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王”是谁?秦统一全国,有何重大意义?(3分)
(3)依据材料三所示信息,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秦建立这一制度,采用哪一学派的思想?(2分)
(4)秦朝二世灭亡,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5)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朝兴亡的认识。(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漫画中国通史故事》
材料二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 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三 孝武(汉武帝)方奢极欲……外事四夷……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汉武帝)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A、B、C三位思想家分别是哪一派别的代表人物。并判断漫画所代表的历史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在政治上表现为什么制度?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了什么措施?从材料可见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6分)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分)
28.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哲思一脉】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光耀世界】
材料二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读史明智】
材料三 鲁迅先生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刘向、扬雄说:“然自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铸魂筑梦】
材料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位大思想家的主张?他的核心思想有何现实意义?(3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蔡伦造的纸有何突出特点?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有何世界意义?(4分)
(3)材料三所述内容与哪位史学家有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要学习这位史学家什么精神?(3分)
(4)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4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B 2.B
3.B 【解析】根据题干“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排除C项;世袭制是从夏朝启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
4.D 【解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
5.B 6.B 7.A 8.C 9.B 10.C 11.D 12.A 13.C 14.C 15.A 16.B
17.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项正确;西汉之前的秦朝将法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西汉初年以道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C项;墨家思想始终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A。
18.B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显示的信息:中央控制人口为450万人,封国控制人口为850万人,中央辖郡有15个,封国有39个,可知,西汉初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B项正确;图表没有体现西汉王朝的四分五裂,排除A项;统治集团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图表并没反映出西汉经济明显恢复,国力强盛,排除D项。故选A。
19.A
20.D 【解析】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都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A、B项都不符合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排除;C项不符合西汉文帝、景帝,排除。故选D。
21.C 22.B 23.A 24.A 25.D
二、非选择题
26.(1)商鞅变法。(1分)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1分)
(2)嬴政(秦始皇)。(1分)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分)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分)法家。(1分)
(4)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1分)秦的暴政。(2分)
(5)启示: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27.(1)A:儒家;B:法家;C:道家。现象:百家争鸣。(4分)
(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分)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分)趋势:统一(或大一统)。(2分)
(3)观点: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2分)评价:运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2分)
28.(1)孔子。(1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2分)
(2)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2分)意义: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2分)
(3)司马迁。(1分)坚持不懈,实事求是。(2分)
(4)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